参加“国际派对”的行前准备清单 |
---|
心态准备:开放!开放!再开放!忘掉刻板印象,准备好你的世界观被刷新。 |
技能准备:学几句简单的俄语(“你好”“谢谢”),会让你迅速破冰。另外,学做一道拿手的家乡菜,这会是你最硬的社交货币。 |
物品准备:带点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比如扇子、茶叶、中国结。没人能拒绝来自东方的神秘小礼物。 |
嘿,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哲。今天想跟你聊个特别酷的话题。
上周五晚上,我正窝在宿舍里赶论文,突然闻到一股奇特的香味。不是俄餐的红菜汤,也不是中餐的麻辣香锅,而是一种混合着浓郁香料和烤肉的味道。我好奇地探出头,发现宿舍公共厨房里简直炸开了锅。来自哥伦比亚的胡安正在用音响放着热情洋溢的萨尔萨舞曲,几个非洲哥们儿围着一个大锅,搅动着一锅看起来像“黑暗料理”但香气扑鼻的Jollof Rice(西非的一种番茄饭),而叙利亚的艾哈迈德正在给大家分发他刚烤好的Pita饼。一群人,说着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夹杂着各种我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用手势和夸张的表情交流,笑得前仰后合。那一刻,我手里的论文突然不香了。我意识到,这不就是留学最精华的部分吗?不是图书馆里的通宵,也不是成绩单上的A,而是这种推开门就能拥抱世界的魔幻日常。
如果你向往这种生活,那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RUDN University),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友大”,绝对是你的天选之地。
你的邻居,可能来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我们先来看一组可能会让你惊掉下巴的数据。根据友大官网2023年的最新数据,学校里有来自超过160个国家的学生。160个国家是什么概念?全世界总共也就不到200个国家。这意味着,你走在友大的校园里,迎面走来的十个人,可能就分别来自十个不同的国家。你的微信好友列表,会从清一色的中文名,变成一本活的《世界地理》。
这种极致的多元化,其实是刻在友大基因里的。它成立于1960年,最初的使命就是为亚、非、拉国家培养人才。这种历史沉淀,让它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民族展览馆”。所以,当你住进友大的宿舍楼,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床位,而是一张通往世界的门票。
就拿我住的这栋宿舍楼来说吧。我的左邻,是来自厄瓜多尔的医学生玛利亚,她教会了我怎么做地道的Ceviche(柠檬腌生鱼),我们经常一边喝着她泡的马黛茶,一边吐槽各自专业课的变态教授。我的右舍,是来自尼日利亚的计算机大神萨姆,他的代码能力让我拜服,但他做的炸芭蕉更是让我欲罢不能。楼上住着一个越南学妹,每次见我都会用软糯的中文喊“哥哥好”,然后塞给我她妈妈寄来的咖啡粉。楼下是两个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兄弟,他们的手抓饭是我吃过最正宗的。
这种感觉太奇妙了。你不再是通过新闻或者纪录片去了解一个国家,而是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会发现,原来巴西人不全是足球天才,德国人也可能很幽默,而伊朗的同学,跟你一样爱刷短视频、追剧。世界地图上那些遥远的名字,变成了可以跟你一起在厨房抱怨停水、一起去超市抢打折牛奶、一起在考前抱佛脚的鲜活个体。
宿舍厨房:永不落幕的“万国美食节”
在友大,宿舍的公共厨房绝对是社交活动的宇宙中心。这里没有米其林星级大厨,却每天都在上演“舌尖上的世界”。每个人的厨艺,都承载着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乡愁。
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这边,印度小哥正在用他从家里带来的几十种香料熬制一锅咖喱,整个楼道都弥漫着神秘的异域香气;那边,意大利同学正在骄傲地展示他手擀的意面,并对所有用番茄酱而不是新鲜番茄做酱汁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角落里,韩国妹子一边播放着K-POP,一边熟练地腌制着泡菜,那股酸爽的味道,隔着三米都能闻到。
而我们中国留学生,自然是这个舞台上最闪亮的星。每当我们祭出火锅这个大杀器,整个厨房都会被“攻陷”。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中国同学攒了个火锅局,刚把底料下锅,香味就吸引了半层楼的“国际友人”。从没见过毛肚的俄罗斯同学瞪大了眼睛,问这是什么“神奇的食物”。第一次吃辣的法国小哥被呛得眼泪直流,却一边喝水一边大呼“C'est bon”(太好吃了)。最后,我们的火锅局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国际派对,大家围着一个沸腾的锅,分享着彼此的故事。那一刻,食物超越了语言,成了最好的沟通桥梁。
这种美食交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更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你会学到,原来古巴的黑豆饭要配炸香蕉才正宗;原来阿拉伯的咖啡里要放豆蔻;原来真正的墨西哥Taco,跟你家楼下快餐店卖的完全是两码事。你的味蕾,会替你先环游世界。
语言?在这里从来不是最大的障碍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这么多人来自不同国家,语言不通怎么办?会不会很难交到朋友?我的经验是:在友大,语言是最重要又最不重要的东西。
说它重要,是因为你确实需要掌握一门通用语言,比如俄语或英语,来应付学业和基本交流。友大有非常强大的预科系,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在这里从零开始学习俄语。根据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的统计,友大是接收外国留学生进行俄语培训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说它不重要,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沟通的方式有无数种。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一个分享食物的动作,都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我曾经和一位刚来不久、只会说法语的刚果同学“聊”了半个小时。我们全程靠着谷歌翻译、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画图,居然也把对方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摸了个七七八八,最后还约好了一起去踢球。
更酷的是,你的语言能力会在这里“野蛮生长”。你可能会在跟哈萨克斯坦同学聊天时,学会几句地道的俄式俚语;在跟委内瑞拉朋友跳舞时,掌握了“Baila”(跳舞)这个词;在食堂吃饭时,听懂了埃及哥们儿用阿拉伯语说的“谢谢”。不知不觉中,你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语言碎片。这种沉浸式的语言环境,是任何语言班都给不了的。
派对之外:学会理解与尊重
当然,一场永不落幕的派对,也意味着可能会有混乱和摩擦。把来自160多个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人放在同一屋檐下,本身就是一场大型社会实验。
你可能会遇到一些“文化冲击”。比如,你的拉美邻居习惯把音乐开到最大声,认为这是分享快乐;而你可能觉得这打扰了你的学习。你的穆斯林室友在斋月期间白天禁食,晚上才开始做饭;而这可能恰好是你准备睡觉的时间。有的同学生活严谨,厨房用完会立刻清理干净;有的同学则比较随性,锅碗瓢盆可能会堆上一两天。
这些都是真实会发生的事情。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困扰、不解,甚至愤怒。但慢慢地,你会学会沟通,学会理解,学会尊重。你会和你的邻居商量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音乐时间”;你会体谅室友的宗教习惯,并为他送上开斋节的祝福;你甚至会主动发起一个“厨房清洁日”,让大家一起动手,把公共空间变得更好。
这个过程,其实比任何一门“跨文化交际”课都更深刻。你学会的不是理论,而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是在差异中寻找共识的智慧。你的包容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一次次的“小摩擦”中得到锤炼。这,或许是这场“国际派对”送给你最宝贵的礼物。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友大留学是什么体验?
我想说,它就像走进了一个现实版的“小小世界”。你每天都在被动或主动地参与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你的好奇心会被无限激发,你的认知边界会被不断拓宽。留学,不仅仅是获得一张文凭,更是为了收集那些闪闪发光的故事和人。
别再犹豫了,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每天下楼都能开启一场“世界巡回”的感觉,那就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吧。带上你的家乡菜谱,准备好你的开放心态,来加入这场永不落幕的派对。相信我,这绝对会是你人生中最热闹、最独特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