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摄影留学天花板,博洛尼亚美院等你

puppy

嘿,爱摄影的小伙伴!是不是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在文艺复兴的土地上,用镜头捕捉灵感?别再只盯着那些传统热门校了,快来看看被誉为“意大利摄影留学天花板”的博洛尼亚美院吧!这里学摄影可不只是教你按快门,而是真正把你当作未来的艺术家来培养,帮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找到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那么,博美到底牛在哪?课程有什么特别?作品集要怎么准备?这篇干货满满的文章会带你了解关于它的一切,快来解锁你的艺术家之路吧!

博洛尼亚美院摄影专业申请·真心话速览
定位要清晰:这里不是培养商业摄影师的流水线,而是孵化艺术家的摇篮。如果你只想学怎么拍出好看的糖水片,那这里可能不适合你。来这儿,是为了构建你的艺术世界观。
作品集是王道:技术好不好是其次,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是关键。一组有深度、有故事、有研究过程的作品,远比十张技术完美的单张照片更有说服力。
语言很重要:别以为学艺术就不需要语言。B2 意大利语是硬门槛,但更重要的是,流利的语言能让你真正吸收课堂上的美学思辨,和教授、同学进行灵魂碰撞。
城市即课堂:博洛尼亚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本活的艺术史教科书。别只闷在教室里,多去逛美术馆、电影资料馆、参加艺术节,灵感无处不在。

意大利摄影留学天花板,博洛尼亚美院等你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深夜里,你对着电脑屏幕上一张张精心调过色的照片发呆。它们很美,构图精准,光影迷人,发在社交媒体上能收获一片点赞。但你心里却有个声音在问:“这就是我想要的吗?这就是摄影的全部吗?”

我认识一个叫Leo的学弟,他就曾困在这个瓶颈里。他热爱摄影,从高中就开始玩相机,大学在国内读了相关专业,毕业后做了一名自由摄影师。他拍过婚礼,拍过产品,也接过一些时尚品牌的单子。技术没得说,客户也满意,但他总觉得自己在重复劳动,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快门机器。他渴望创作,渴望表达,渴望自己的照片能像一首诗,而不是一份说明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温暖的橙红色砖墙下,长长的柱廊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阳光在地面投下规律的光影。那是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拱廊。那张照片仿佛一下击中了他,他开始疯狂搜索这座城市,然后,一个名字跳了出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ologna)。

这个故事,也许也是你的故事。如果你也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摄影技巧”,渴望探寻影像背后的深刻意义,那么,请收起你那份写满了米兰、佛罗伦萨的择校清单,跟我一起来看看这个被无数艺术生奉为“天花板”的地方——博洛尼亚美院。

为什么是博洛尼亚?一座为你量身定做的“大学城”

聊学校之前,我们得先聊聊它所在的城市。因为在意大利学艺术,城市就是你最大的课堂。米兰时尚,佛罗伦萨古典,罗马大气,而博洛尼亚,它给人的感觉是——“纯粹”。

博洛尼亚有三个著名的绰号:“La Dotta”(学者之城)、“La Grassa”(胖子之城)和“La Rossa”(红色之城)。这三个词,完美地概括了你的留学生活。

“学者之城”,这可不是浪得虚名。这里坐落着西方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氛围里。根据统计,博洛尼亚市常住人口不到40万,而学生数量常年维持在8万以上。走在街上,随处可见背着书包、抱着画板、讨论着哲学问题的年轻人。这种环境,会让你自然而然地沉下心来思考,而不是被浮躁的商业气息裹挟。

“胖子之城”,这绝对是对吃货最致命的诱惑。博洛尼亚所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是意大利的美食心脏。我们熟悉的帕尔马火腿、帕玛森奶酪、摩德纳香醋、还有正宗到让你怀疑人生的意大利肉酱面(Bolognese),都源于此地。想象一下,在图书馆查了一下午资料,晚上约上三五好友,在小巷里的家庭餐馆(Trattoria)吃一顿地道的美食,聊聊艺术和人生,那感觉简直不要太棒。而且,博洛...尼亚的物价相对于米兰和罗马来说,要亲民得多。根据Numbeo 2023年的数据,博洛尼亚的消费(不含房租)比米兰低约10%,房租更是低了近30%。这对我们留学生来说,可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红色之城”,指的是博洛尼亚标志性的红砖建筑和它历史上偏左翼的政治传统。这种“红”也象征着城市的活力与热情。这里遍布着各种独立书店、小众影院、live house和艺术空间。每年,全球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之一“Arte Fiera”都会在这里举办,吸引顶尖的画廊和艺术家。而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Cineteca di Bologna)更是电影爱好者的天堂,它修复和保存了无数电影史上的经典,每年夏天举办的露天电影节“Sotto le stelle del Cinema”更是城市的文化盛事。生活在这里,你永远不用担心无聊,艺术的滋养无处不在。

博美牛在哪?这里不教技术,只培养艺术家

好了,说回我们的主角——博洛尼亚美院。在国内,我们亲切地称它为“博美”。它成立于1710年,是意大利最古老、也最负盛名的美术学院之一。在意大利CENSIS官方院校排名中,博美常年位列纯艺类院校的前三甲,和佛罗伦萨美院、罗马美院等齐名。

但排名只是一个数字,博美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教学理念。

它从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你来这里,不是为了学习如何把人像皮肤磨得更光滑,或者如何用闪光灯打出某种特定的光效。这些基础技术当然会教,但那只是最最基本的一环。博美真正想给你的,是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思维体系,是帮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视觉语言。

我认识一位从博美毕业的学姐Anna,她本科在国内学的是新闻摄影,习惯了纪实和客观的拍摄方式。刚到博美的时候,她非常不适应。她的教授,一位在欧洲小有名气的观念艺术家,几乎从不跟她讨论照片的曝光和构图,而是反复问她:“你为什么拍这个?你想通过它表达什么?它和你的个人经历有什么关系?你看过某某艺术家的作品吗?”

Anna说,那段时间她非常痛苦,感觉自己以前学的都被推翻了。她被迫开始大量阅读艺术史、哲学和美学书籍,疯狂地逛美术馆,去理解从杜尚到辛迪·舍曼的艺术家们是如何思考的。她的毕业设计,不再是去拍摄某个社会现象,而是用一年时间,通过摆拍和后期合成的方式,重新构建了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几个模糊场景。作品最终呈现出来,技术上或许并不完美,但其中蕴含的个人情感和观念深度,让她拿到了最高分。她说:“在博美,我才真正明白,相机只是我的画笔,我想画什么,才是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

这就是博美的魅力。它会打碎你对摄影的固有认知,然后引导你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起属于你自己的艺术宫殿。这个过程也许会很痛苦,但绝对值得。

课程大揭秘:艺术家的知识体系是如何炼成的

那么,博美具体是怎么通过课程来实践这种理念的呢?我们以本科的“摄影、电影与视频(Fotografia, Cinema e Video)”专业为例,来看看它的课程设置有多“硬核”。

意大利的本科是三年制,总共要修满180个学分(CFA)。课程主要分为三大块:专业核心课、理论支撑课和选修工坊课。

专业核心课:不只是按快门

这部分当然是围绕着摄影展开的。比如《摄影技术与语言I/II/III》(Tecniche e linguaggi della fotografia),这门课会贯穿三年。但它的重点在后半部分——“语言”。第一年你可能会学相机的基本操作、暗房技术、数码后期流程。但从第二年开始,教授就会引导你进行主题创作,比如“城市景观的再现”、“身体作为媒介”等等。你需要围绕主题进行调研、拍摄、编辑,最终形成一个系列的完整作品,并阐述你的创作理念。

还有像《大众传播理论与方法》(Teoria e metodo dei mass media)、《数字图像处理》(Elaborazione digitale dell'immagine)、《影视拍摄与剪辑技术》(Tecniche di ripresa e montaggio)等课程。你会发现,博美不希望你只做一个“平面”的摄影师,它鼓励你将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结合起来,用更多元的媒介去表达。很多学生毕业时,提交的作品都是影像装置或者实验短片。

理论支撑课:给你一双“艺术家的眼睛”

这是博美课程体系的精髓,也是它和很多偏重技术的学校最大的区别。这些课程看似和“拍照”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构建你艺术思维的基石。

比如《当代艺术史》(Storia dell'arte contemporanea)。为什么要学艺术史?因为你只有知道了前人做过什么,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才能避免重复和无知。当你知道杉本博司是如何用长时间曝光拍摄剧院,你才能理解他对时间和存在的哲学思考;当你看懂了南·戈尔丁的私人纪实,你才能明白摄影如何能成为一种原始而真实的情感出口。这门课会为你打开一个巨大的宝库,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

再比如《美学》(Estetica)。这是一门听起来很“玄”的课,其实它探讨的是艺术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图像如何产生意义?教授会带你阅读康德、本雅明、罗兰·巴特等哲学家的原著。当你下次再举起相机时,你就不会只考虑“这样拍好不好看”,而是会思考“我这张照片,是在复制现实,还是在创造一种新的观看方式?”

还有《符号学》、《现象学》、《艺术心理学》等等,这些课程会像一把把手术刀,帮你解剖图像背后的深层结构和文化内涵。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枯燥,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

选修工坊课:与大师面对面

除了常规课程,博美还会不定期邀请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家、策展人来开设短期工作坊(Workshop)。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可能有机会跟着一位著名的纪实摄影师,花一周时间深入拍摄博洛尼亚的某个社区;或者和一位影像艺术家一起,学习如何用16mm胶片机创作实验电影。

这些工作坊通常是小班教学,互动性极强。艺术家们带来的不仅是最前沿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更是他们宝贵的从业经验。这比你看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直接和深刻。

作品集:如何敲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看到这里,你一定心动了。那么,通往博美的钥匙——作品集,到底该怎么准备呢?

记住一个核心原则:博美想看到的,不是一个技术完美的工匠,而是一个有潜力、有思想的艺术家胚子。

所以,请把你那些在旅游景点拍的“大片”,或者模仿商业广告拍的精致人像收起来。它们或许很漂亮,但在博美的教授眼里,可能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空壳。你的作品集,需要展现的是你的“思考过程”和“独特视角”。

具体来说,有几点建议:

1. 展现一个连贯的项目(Project),而不是一堆单张照片。

选择一个你真正感兴趣、有话想说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很宏大,比如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记忆变迁;也可以很个人,比如记录你和祖母之间关系的变化。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去拍摄一个系列,通常是10-15张照片。这些照片在风格、色调、内容上应该是统一的,共同讲述一个故事或阐述一个观点。

举个例子,一个同学的作品集主题是“看不见的边界”。他没有去拍那些宏伟的国境线,而是拍摄了城市里各种无形的“边界”:富人区和贫民区之间的一堵墙、公园里用粉笔画出的儿童游戏区、流浪汉用纸箱搭建的临时住所……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的影像,他探讨了社会阶层、公共与私人空间等深刻问题。这样的作品集,远比一堆风光照更能打动人。

2.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作品集里,除了最终的照片,最好能附上一些你的创作阐述(Statement)和研究过程(Research)。你可以写一段文字,解释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你想通过它探讨什么问题。你还可以附上一些你的草图、灵感来源(比如某部电影的截图、某本书的段落)、拍摄日志、甚至是失败的作品。这能让教授看到你的思考轨迹,证明你不是凭空拍出这些照片,而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 展现你的艺术素养。

在你的创作阐述中,可以适当地提及一些对你产生影响的艺术家或理论家。这并不是让你掉书袋,而是表明你对艺术史和当代艺术有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创作在整个艺术脉络中的位置。比如,你可以说:“我的这个项目,在拍摄手法上受到了杜塞尔多夫学派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类型学摄影的影响,但在观念上,我更想探讨……” 这会让教授觉得你是一个有备而来的申请者。

4. 语言和面试也同样关键。

申请意大利的公立美院,意大利语B2证书是硬性要求。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语言是你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基础。面试时,教授会和你聊你的作品集。不要紧张,把它当成一次艺术交流。清晰、自信地表达你的创作理念,展现你对艺术的热情和渴望。他们想找的,是能和他们平等对话的未来艺术家。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去博洛尼亚学摄影,好像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苦行僧”之路。没错,它确实不轻松。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大量地阅读、思考、和自我怀疑。

但这条路的尽头,是一片无比广阔的天地。你将不再是一个只会按快门的摄影匠,而是一个懂得用影像去思考、去提问、去创造的艺术家。你的相机,将成为你探索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延伸。

别再只盯着那些网红打卡式的拍照圣地了,也别再为如何把照片调出某种流行的“色调”而焦虑。来博洛尼亚吧,在这座古老的红色之城里,在那些延伸的拱廊下,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光。

你的艺术家之路,正等着你按下快门的那一刻。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062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