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加拿大:好山好水好寂寞?

puppy

Hey,准备来加拿大或者刚落地的你,是不是也对“好山好水好寂寞”这句话心有戚戚?壮丽的国家公园是真的,但深夜独自赶due的孤独感也是真的。这篇文章不只是对这种刻板印象的吐槽,更多的是想跟你分享我的真实心路历程:如何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慢慢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归属感。我会聊聊怎么把一个人的“寂寞”时光变成高质量的独处,又怎么主动出击,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好热闹”。如果你也曾感到迷茫,或者正在为此焦虑,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温暖和实用的启发。

破除“好寂寞”魔咒小贴士
独处不是寂寞,是自我增值的黄金时期。
兴趣是最好的社交货币,用它去交换新朋友。
走出舒适圈,从对咖啡师说一句“Have a good one”开始。
善用校园和社区资源,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眼中的加拿大:好山好水好寂寞?

Hey,我是 lxs.net 的小编,叫我 Alex 就好。

还记得我刚到多伦多的第一个冬天,那是一个周二的深夜,窗外大雪纷飞,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安静的白色。那种景色,真的就像明信片一样,美得不真实。我桌上放着一杯已经凉掉的咖啡和一本摊开的 Macroeconomics 教科书,屏幕上的光标固执地闪烁着,提醒我 due date 就在几个小时后。

就在那时,手机屏幕亮了,是国内朋友发来的KTV合照,一群人笑得东倒西歪,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股热气腾腾的快乐。我划掉通知,继续看书,但心里某个地方好像一下子就空了。那一刻,“好山好水好寂寞”这句话,像一颗子弹,精准地击中了我。窗外的雪景再美,也暖不了那碗泡面的温度,更填不满心里的那个洞。

我想,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或者,正准备踏上这片土地的你,心里也正揣着这样的担忧?今天,我不打算跟你说教,只想作为一个过来人,跟你聊聊我是怎么从那个深夜赶 due 的孤独小透明,一步步把“寂寞”这杯苦酒,酿成属于自己的“佳酿”的。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寂寞”?这不是你的错

在吐槽之前,我们得先搞明白,这种感觉到底从哪儿来。这真不是我们太矫情或者性格孤僻,加拿大的“寂寞感”是有它的物理和文化基础的。

首先是物理上的“大”。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国,但人口还没我们一个广东省多。根据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2021年的数据,加拿大的人口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4个人。这是什么概念?咱们国内这个数字是149左右。这意味着城市与城市之间隔着大片的森林和农田,哪怕在同一个城市里,社区也常常被设计得非常分散。想在国内那样,下楼走两步就是烟火气十足的夜市,或者一个电话朋友十分钟就到楼下撸串,在这里基本是奢望。出行基本靠车,人和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天然就拉开了。

然后是文化上的“边界感”。北美文化非常强调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和隐私。邻居之间会友好地打招呼,聊聊天气,但很少会串门。同事下班后就是自己的生活,周末的邀约通常需要提前很久计划。这种礼貌的距离感,对于习惯了热闹和集体生活的我们来说,初期真的很难适应。你会觉得,每个人都很有礼貌,但好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很难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这种感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文化差异,但它确实会加剧孤独感。

再加上留学生特有的压力。一份来自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CMHA)的报告曾指出,国际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文化冲击和学业压力,经历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我们远离了熟悉的支持系统,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所有问题都要自己扛。当学业的重担、生活的琐事和对未来的迷茫一起压过来时,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真的能把人吞噬。

第一步:把“寂寞”升级为高质量的“独处”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跟这种寂寞感对抗。我拼命地刷剧,打游戏,试图用各种娱乐填满所有清醒的时间,结果却越发空虚。后来我才明白,对抗是没用的,你得学会跟它和解,甚至利用它。

我开始尝试重新定义我的“一个人时间”。它不再是“没人陪的寂寞时光”,而是“可以完全由我掌控的、无需迎合任何人的高质量独处”。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周末探索日”。每周六上午,不设目的地,就跳上一辆有轨电车(Streetcar),坐到哪儿算哪儿。我因此发现了很多藏在犄角旮旯里的独立书店、黑胶唱片店和有趣的咖啡馆。我开始带着相机出门,不是为了成为摄影大师,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观察城市的理由。当我开始专注于捕捉光影、构图和路人的表情时,我发现自己忘了“我是一个人”这件事,内心反而变得前所未有的丰盈。

我还捡起了以前想学但一直没时间的吉他。YouTube 上有海量的免费教程,从最基础的和弦开始,每天练习半小时。当第一个不成调的音符,慢慢变成一首完整的《小情歌》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社交活动都无法给予的。这个过程让我明白,独处不是消耗,而是投资。你投入时间给自己,学一项新技能,读一本好书,或者只是好好做一顿饭,这些都在为你的内在世界添砖加瓦。

你看,一旦你开始享受独处的乐趣,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你的快乐不再需要依赖于外部的认可和陪伴,而是源于内心的充实和成长。

第二步:主动出击,去寻找你的“好热闹”

当然,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之后,就可以带着更从容的心态,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交圈了。记住,这里的社交不是功利性的“拉关系”,而是基于共同兴趣的连接。

校园是最好的起点。几乎所有的加拿大大学都有几百个学生社团。比如我当时所在的约克大学,官网显示有超过300个学生俱乐部,从戏剧社、辩论队到各种体育俱乐部、文化协会,应有尽有。我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一个徒步俱乐部(Hiking Club)。

第一次参加活动,说实话,我紧张得要死。一群本地学生叽里呱啦地聊着我听不太懂的俚语和冰球比赛。但我发现,在徒步的过程中,你不需要绞尽脑汁地找话题。我们可以聊眼前的风景,聊脚下的路,分享彼此带的零食。因为有了“徒步”这个共同的目标,社交的压力瞬间小了很多。几次活动下来,我不仅锻炼了身体,欣赏了安大略省壮丽的秋色,还认识了几个可以一起吐槽教授、相约去downtown的朋友。

另一个超级推荐的方式是做志愿者。这不仅能让你深入了解当地社会,还是一个建立深度连接的绝佳机会。我曾经在感恩节期间去一个社区食物银行(Food Bank)做志愿者,负责分装食物。在那里,我遇到了一起工作的退休阿姨、银行职员,还有同样是学生的本地人。我们一起干活,一起分享午餐,聊各自的生活。那种感觉很奇妙,你不再是一个置身事外、漂泊的“外国人”,而是这个社区实实在在的一份子。你可以通过 Volunteer Canada 网站或者你所在城市的官网找到大量的志愿者机会。

还有一个小技巧,我称之为“每日微社交挑战”。就是强迫自己每天至少有一次微小的、善意的互动。比如,在星巴克取咖啡时,不再是低头就走,而是笑着对咖啡师说一句“Thanks, have a good one!”;在公寓电梯里遇到带狗狗的邻居,可以说一句“Your dog is so cute!”。这些互动可能只有几秒钟,但它像是在你和这个陌生的世界之间,建立起一根根微小但温暖的线。你会惊讶地发现,绝大多数加拿大人都非常友好,你的一个微笑,往往能换来一个更灿烂的笑容。这会极大地提升你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当你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请记住……

我想特别强调一点:感到孤独、焦虑、甚至抑郁,都是非常正常的。这不代表你软弱。有时候,仅仅靠自我调节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专业的帮助。

加拿大的大学通常都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s)。这些咨询师都非常专业,而且对国际学生面临的困境有深入的了解。去和他们聊聊,就像是给你的心灵做一次理疗。这绝对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相反,这是对自己负责的、非常勇敢的行为。

除此之外,加拿大政府也推出了像 Wellness Together Canada 这样的全国性免费在线心理健康平台,提供24/7的电话和文字咨询服务。你一定要知道,你有很多资源可以求助,你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那个在雪夜里啃书的我。现在的我,依旧会遇到需要独自熬夜赶 due 的时候,桌上可能还是一碗泡面。但不同的是,我的心态变了。我知道,明天一早,我可以去常去的那家咖啡馆,和熟悉的咖啡师聊上几句;周末,我可以和徒步俱乐部的朋友们去探索一个新的省立公园。这片土地的“好山好水”不再是衬托我孤独的背景板,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加拿大就像一张巨大的画布,刚来的时候,它可能是空白的,显得有些冷清。但画笔就在你手里。你可以用独处的时光,为它涂上专注和成长的底色;再用主动的社交,点缀上温暖和热闹的色彩。慢慢地,这幅画就会变成你独一无二的、充满生机的作品。

所以,别怕。那份“寂寞”,其实是成长的邀请函。接受它,然后,开始画出你自己的加拿大故事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072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