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留学,这些习惯差点让我崩溃

puppy

刚来英国的你,是不是也曾被一些“奇葩”习惯搞到怀疑人生?一句“You alright?”根本不是问你好不好,下午5点商店准时打烊让你无处可去,还有万年不变的冷三明治午餐……这些在国内习以为常的事,到这儿反倒成了大型文化冲击现场。这篇文章就像是咱们留学生的“嘴替”,真实盘点了那些差点把人逼疯、却又不得不慢慢适应的英国日常。如果你也曾对着空荡荡的周日街道发呆,或者被无尽的small talk搞到社交恐惧,快来看看你中了几条,找找共鸣,抱团取暖一下吧!

留英新生“崩溃”预警清单

• “You alright?” ≠ “你还好吗?” 它只是个“Hi”。

• 下午5点后,大部分商业街约等于“空城”。

• 周日是“神圣休息日”,大型超市依法只能营业6小时。

• 你的午餐很可能被冷三明治+薯片+可乐的“Meal Deal”永久承包。

• 和任何人(包括陌生人)聊天气,是刻在英国人DNA里的社交必修课。

• 永远不要插队,也请准备好每天说大概十几次“Sorry”。


在英国留学,这些习惯差点让我崩溃

我还清楚地记得来英国的第一个周日。阳光正好,我心情愉悦地计划着去附近最大的Tesco采购一番,把空空如也的冰箱填满,顺便感受一下英国的“周末烟火气”。我慢悠悠地吃完午饭,刷了会儿剧,掐着国内逛超市的黄金时间——下午5点半,信心满满地出了门。

结果,迎接我的是紧闭的玻璃大门和一整个空荡荡的停车场。我愣在原地,反复确认手机上的时间,没错,是周日下午5点35分。一个路过的老奶奶看我一脸绝望,好心地告诉我:“Oh dear, they closed at four.”(哦亲爱的,他们四点就关门了。)

那一刻,我站在夕阳下寂静的街道上,手里攥着购物清单,看着空无一人的超市入口,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文化冲击。不是语言不通,不是学术压力,而是这种在国内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在这里被一拳打得粉碎。那种无力感和孤独感,瞬间淹没了我。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我的留学生活,才刚刚拉开一个充满“意外”的序幕。

社交第一课:“You alright?” 真的不是在关心你

刚到学校,人生地不熟,最怕的就是和人打交道。偏偏英国人又以“礼貌”著称,走廊里、电梯里、甚至在路上,总有陌生人对你笑眯眯地来一句:“You alright?”

第一次听到这话是在图书馆,一个金发小哥路过我的座位时随口问了一句。我当时心里一暖,觉得英国人也太友好了吧!于是我停下手中的笔,酝酿了一下情绪,准备跟他好好说道说道我前一天晚上因为赶due是多么的“not alright”。我刚开了个头:“Well, actually, my essay is due tomorrow and I've only written 500 words…”(那个,其实我明天就要交论文了,但现在才写了500字…),结果小哥的表情从友好变成了困惑,他尴尬地点点头,说了句“Oh, right,” 就迅速飘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You alright?” 在英国社交语境里,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它99%的情况下等同于“Hello”、“Hi”或者北京人见面的那句“吃了吗?”。它是一个打招呼的信号,一个开启对话的引子,而不是邀请你倾诉衷肠的橄榄枝。正确的、标准的、能让你丝滑融入对话的回答,只需要一句简单的 “Yeah, good, you?” 或者 “Not bad, yourself?” 就可以了。

这一个小小的误会,让我明白了英国式交流的精髓:保持距离的友好。他们用闲谈(small talk)来填充社交空间,避免尴尬,但话题通常点到为止,很少会深入到个人层面。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You alright?”,收起你准备好的长篇大论,给他一个微笑和一句标准回答,你们就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英式社交。

下午5点的“人间蒸发”:商店关门比你下课还准时

如果你是在国内习惯了夜生活,喜欢晚上八九点约朋友逛街吃饭的人,那英国的商业作息可能会让你怀疑人生。在这里,所谓的“work-life balance”似乎被执行得有点“过于”彻底。大部分高街上的店铺,无论是服装店、书店还是银行,下午5点半到6点就会准时拉下卷帘门,干脆利落,一分钟都不多等。

周末就更“过分”了。尤其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一条雷打不动的法律叫《星期日交易法》(Sunday Trading Act 1994)。这条法律规定,所有面积超过28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店,在周日只能在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之间,选择连续的6个小时进行营业。这就是为什么我第一次逛Tesco会扑个空,因为那家店选择了10点到4点的营业时间。

这对我们留学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周末采购计划必须精准到小时。周六是唯一的“购物黄金日”,而周日,你可能睡个懒觉起来,吃个brunch,就发现所有商店都准备打烊了。到了晚上,除了餐厅、酒吧和少数便利店,整个城市就像被按下了静音键,街道上冷冷清清,与国内任何一个二线城市晚上10点的繁华都无法相比。这种巨大的落差,尤其在刚来的头几个月,真的会加剧孤独感,让你无处可去,只能默默回家对着电脑发呆。

午餐的“白色恐怖”:被冷三明治支配的恐惧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瞬间击溃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胃,那一定是英国的午餐——永恒不变的冷三明治。在国内,午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我们习惯了热气腾腾的米饭、炒菜、汤面。而在这里,午餐的定义似乎就是:两片冰冷的面包,夹着一些同样冰冷的馅料。

英国人对三明治的热爱已经到了信仰的程度。根据英国三明治与外卖食品协会(The British Sandwich & Food to Go Association)的数据,英国人每年要吃掉超过115亿个三明治,这个市场价值超过80亿英镑。各大超市最显眼的位置,永远留给了“Meal Deal”——一个三明治、一包薯片或巧克力、再加一瓶饮料的优惠套餐。

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来说,这简直是一场“味蕾灾难”。第一周,出于新奇,你可能会觉得“Prawn Mayo”(虾仁蛋黄酱)或者“BLT”(培根生菜番茄)还不错。但连续吃上一个月,当你看到那些包装好的、冷冰冰的三角形时,胃里就会涌上一股绝望。那种对一口热汤、一碗热面的渴望,会变得无比强烈。很多同学(包括我)的厨艺,都是被英国的午餐“逼”出来的。为了拯救自己的“中国胃”,我们开始学习自己带饭,哪怕只是简单的蛋炒饭,在微波炉里转热的那一刻,也感觉拥有了全世界的幸福。

天气、排队和“Sorry”:英国社交三件套

除了那些生活习惯,英国人的社交方式也自成一派,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奇葩”。

首先是万能的聊天话题——天气。在英国,和任何人开启对话,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评论天气。无论是晴天、雨天、阴天还是刮风,总能聊上几句。“Lovely day, isn't it?”(今天天气真好,不是吗?)或者“Can't believe this rain again!”(真不敢相信又下雨了!),这样的开场白适用于任何场合,从排队等咖啡的陌生人,到你的教授。根据YouGov的一项调查,近三分之一的英国人承认在过去几小时内聊过天气。它就像一种社交润滑剂,无伤大雅,又能迅速拉近(表面的)距离。

其次是他们深入骨髓的“排队”文化。英国人对排队的执着堪称一种信仰。无论是等公交、在银行、还是在快闪店门口,只要有两个人以上,就会自动形成一条整齐的队伍。插队?这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社会禁忌,会立刻招来所有人的白眼。这种对秩序的尊重,虽然有时显得有点刻板,但确实让公共生活变得井井有条。你会惊奇地发现,即使在暴雨中,公交站台的人们也会安静地排着队,而不是一拥而上。

最后,就是他们挂在嘴边的“Sorry”。英国人说“Sorry”的频率之高,会让你怀疑这个词的真实含义。有人不小心撞了你,他会说“Sorry”,而你,作为被撞的一方,也要下意识地回一句“Sorry”。你想从两个人中间穿过去,要说“Sorry”。你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不小心弄出一点声响,也要对周围的人抱以歉意的眼神并轻声说“Sorry”。一项有趣的调查发现,英国人平均每天要说8次“Sorry”。这里的“Sorry”很多时候并不代表真正的歉意,而是一种礼貌的口头禅,类似于“不好意思”或“借过一下”,是用来缓冲人际交往中潜在摩擦的万能词汇。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吐槽英国有多“不好”,恰恰相反,这些看似“奇葩”的习惯,正是这片土地文化的一部分。吐槽归吐槽,崩溃归崩溃,当我们慢慢适应了这一切,它也就成了我们留学记忆里独一无二的风景。

所以,如果你也被这些习惯搞到头大,别慌,你不是一个人。出门前先用Google Maps查好商店的关门时间,学会享受周日下午那份难得的宁静。如果吃不惯冷三明治,那就周末去中超囤货,练就一身好厨艺,惊艳你的外国室友。学几句关于天气的万能开场白,你会发现和邻居大妈也能聊得来。

留学,本就是一场走出舒适圈、不断适应和融合的旅程。当你有一天能面不改色地用一句“Can't complain”回应“You alright?”,当你开始享受周日空无一人街道的安逸,甚至在别人撞到你时脱口而出一句“Sorry”……恭喜你,你已经真正开始在这里生活了。

那么,你还遇到过哪些让你崩溃又好笑的英国习惯?来评论区聊聊,让我们一起抱团取暖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087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