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给每一个勇敢的你 |
---|
嘿,未来的或正在路上的留英小伙伴们,这篇文章可能不是一篇“攻略”,更像是一封来自“战友”的私信。它不会教你如何申请牛剑,也不会列出米其林餐厅清单。它只想和你聊聊,当我们脱离了滤镜和预设,真正在英国过日子时,那真实、混乱、又闪闪发光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希望你看完,能会心一笑,也能多一份坦然面对未知的勇气。 |
记得我刚到英国的第二周,跟爸妈视频。妈妈在那头小心翼翼地问:“闺女,在那边还习惯吗?今天都干了什么呀?”
我对着镜头,使劲挤出一个轻松的微笑,背景是收拾得还算整洁的书桌一角。我轻描淡写地说:“挺好的呀!上午上了个课,下午去图书馆看了会儿书,晚上自己做了点饭,一切都好,放心吧!”
视频挂断后,我长舒一口气,瘫倒在椅子上。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个“挺好的一天”背后,藏着多少兵荒马乱的细节。
那天的真相是:为了赶早上九点的专业导论课,我七点半就惊醒,结果还是在选今天要穿什么衣服上浪费了太多时间,最后顶着一头乱毛、嘴里叼着片吐司就冲出了门。课堂上,导师那一口苏格兰口音让我一半靠听一半靠猜,全程大脑都在飞速运转。下午在图书馆,所谓的“看书”其实是为了晚上小组pre的材料跟三个不同国家的队友在WhatsApp上“激战”,光是统一一个论文的outline就花了两个小时。而那顿“自己做的饭”,真相是把一锅番茄鸡蛋炒得太咸,最后配着三碗米饭才勉强咽下去,还差点触发了宿舍那个极其敏感的烟雾报警器。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留学生活的全貌,是父母和朋友在朋友圈里永远看不到的。它不是一张张在伦敦眼下的游客照,也不是在爱丁堡城堡前的文艺风写真。它是由无数个这样具体、琐碎、甚至有点狼狈的24小时组成的。这才是我们需要真正去面对和体验的生活本身。
所以,今天,我想带你走进一个英国小留学生最真实的一天,看看这“A/B面”交织的生活,是如何颠覆你的想象,又是如何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强大起来的。
A面:肾上腺素飙升的学术“战场”
聊起留学,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学习”。没错,这绝对是生活的主旋律,但英国大学的“学习”,和你想象中的“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可能完全是两码事。它更像一个需要你调动全部感官和精力去参与的“战场”。
09:00 AM - 11:00 AM:在Lecture里“猜心”的游戏
假设今天是个周二,你有一节早上九点的课。这意味着,你的一天是从和被窝的殊死搏斗开始的。挣扎着起床,在楼下厨房热一杯牛奶,顺手抓一个croissant,边走边啃地冲向教学楼,这基本是常态。
走进阶梯教室,你会发现,英国的课堂真的很多元。你的左边可能坐着一个金发碧眼的本地小哥,右边是一个裹着头巾的中东女孩,前面还有几个说着流利美式英语的交换生。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1/22学年的数据,全英国有超过67万名国际学生,其中中国留学生数量最多,超过了15万人。所以,你放眼望去,亚洲面孔绝对不少,这也算是一种小小的慰藉吧。
课程开始了。如果你的教授是个语速飞快、口音浓重的本地人,那么恭喜你,你的英语听力挑战赛正式开始。你不仅要听懂内容,还要迅速get到他时不时抛出的英式冷幽默。一堂课下来,感觉比跑了个八百米还累。笔记?不存在的,因为大部分时间你都在努力把听到的单词和PPT上的关键词对应起来。很多时候,一节课的价值,要等到下课后花两三个小时看回放(recording)才能完全消化。
比如我的同学小A,读的是市场营销。她的教授是一位非常资深的苏格兰老先生,讲课时激情澎湃,但那口音……小A形容说:“感觉每个单词都在我耳朵里跳苏格兰高地舞,前十分钟我还能勉强跟上,后面就完全是靠PPT上的图片和案例来脑补了。”她后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上完课,立刻找同专业的中国学霸“对答案”,确认自己理解的关键知识点没跑偏。
01:00 PM - 05:00 PM:在图书馆与各国队友“相爱相杀”
英国大学的课时其实不算多,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2022年的调查,英国学生平均每周的接触时长(lectures, seminars等)大约在14.5小时。那剩下的时间干嘛?答案是:泡图书馆,以及和你的小组“生死与共”。
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是英国大学考核的重头戏,也是留学生最“闻风丧胆”的一环。你的队友真正来自五湖四海,这既是文化碰撞的奇妙体验,也是沟通效率的巨大挑战。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们小组四个人,一个严谨到标点符号都要纠结半天的德国小哥,一个习惯用各种“perhaps” “maybe” “sort of”来表达意见的英国本地同学,一个习惯单打独斗、效率极高但不太爱交流的东欧学霸,还有一个就是习惯先集体讨论再分工合作的你。
开会时,德国小哥会直接指出你想法里的逻辑漏洞,毫无铺垫,让你一度怀疑人生。英国同学会微笑着说:“That’s an interesting point, but perhaps we could also consider another perspective?” 你需要花点时间才能明白,他其实是在说“我完全不同意你的看法”。而东欧学霸可能全程沉默,然后在第二天凌晨三点直接把她负责的部分发到群里,质量高到让你咋舌,但也让你感觉毫无团队参与感。
我亲身经历过一个最抓狂的小组。当时我们的pre定在周五,结果到了周三晚上,一位印度队友负责的部分还毫无音讯。我们疯狂call他,发邮件,他都毫无回应。我们甚至一度以为他出了什么意外,准备报告给学校了。结果周四晚上十一点,他突然在群里出现,发来一个巨长的文档,还附言:“Sorry guys, I was at my cousin’s wedding.” 当时我们整个小组的心情,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
这种“磨合”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收获巨大。你学会了如何更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了读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气”,也学会了如何去领导和推动一个多元化的团队。这种软实力,是任何一本书都教不会你的。
08:00 PM - 04:00 AM:与Due Date的午夜狂奔
如果说白天是热身,那夜晚才是真正的主战场。Deadline(截止日期),或者我们常说的“赶due”,是悬在每个留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夜晚的大学图书馆,是全英国最“卷”的地方之一。尤其是24小时开放的区域,到了午夜依旧灯火通明。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红牛和泡面的混合味道。每个人都戴着耳机,对着电脑屏幕奋笔疾书,整个空间安静得只剩下敲击键盘的嗒嗒声和偶尔的叹息声。
你会看到有人在电脑前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利贴,有人面前摆着三四个不同颜色的荧光笔,还有人干脆把枕头和毯子都带了过来,准备通宵作战。根据“Save the Student”网站2023年的学生消费调查,英国学生平均每周在咖啡和茶上的花费约为4.5英镑,但在考试周和赶due季,这个数字会翻好几倍。
那种感觉很奇妙。一方面,你被数千字的论文折磨得痛不欲生,疯狂Google各种文献,对着引用格式(比如哈佛格式)检查了一遍又一遍。但另一方面,当你抬头看到周围一张张同样疲惫却专注的脸,你会产生一种“革命战友”般的惺惺相惜。大家会默契地在凌晨两点一起去自动售货机买一包薯片,或者在交完论文的瞬间,在朋友圈发一个“解放了”的表情包,然后收获一堆同样熬夜的同学的点赞。
我记得有一次赶一篇三千字的论文,截止时间是早上九点。我写到凌晨四点,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感觉大脑已经是一片浆糊。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旁边的英国小哥突然小声对自己说了一句:“Come on, you can do this.” 仿佛一道光,瞬间也给了我力量。我们俩相视一笑,互相点点头,然后继续埋头苦干。那一刻的鼓励,比任何一杯咖啡都管用。
B面:笨拙又可爱的自我成长“日常”
如果留学生活只有A面,那也太苦了。幸运的是,它还有充满烟火气的B面。这一面,没有那么多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些笨拙、琐碎,却能让你在深夜里偷偷笑出声的小事。
不分时段的“超市探险记”
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逛超市绝对是一场探险。走进Tesco, Sainsbury’s, 或者Asda,你会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搞得眼花缭乱。
你可能会在牛奶冷柜前站上十分钟,研究“Whole Milk”, “Semi-Skimmed”, “Skimmed”, “Organic”, “Lactose-Free”到底有什么区别。你也可能会在香料区对着一排排长得差不多的小瓶子,用手机翻译软件查询“Coriander”是香菜,“Parsley”是欧芹,而“Cumin”才是你想要的孜然。
我第一次想做可乐鸡翅,在超市找了半天酱油,结果只找到一瓶叫“Dark Soy Sauce”和一瓶叫“Light Soy Sauce”的东西。我当时完全懵了,只好现场视频求助我妈,让她帮我“云鉴定”哪个是生抽,哪个是老抽。
根据2023年的学生调查,英国学生平均每周的食品杂货开销在37英镑左右。为了省钱,大家都会练就一身“比价”的本领,知道哪家超市的牛奶最便宜,哪家超市的鸡胸肉在周二晚上会打折。蹲守超市晚间的“黄标”(reduced price)商品,更是留学生的必备技能。能用1英镑买到一大盒当天到期的寿司,那种快乐,堪比论文拿了高分。
厨房里的“化学实验”与家的味道
出国前,我们很多人可能连厨房都没进过几次。但在这里,做饭成了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你的厨艺成长史,就是一部血泪交织的“试错史”。
你的第一次,可能是把盐当成糖,做出一锅甜味的番茄炒蛋。也可能是忘了开抽油烟机,导致整个公寓的火警大作,引来所有邻居的“围观”。我的一个朋友,第一次尝试炸油条,结果油温太高,油条下锅瞬间变黑,捞出来硬得像石头,她开玩笑说这可以当“防身武器”了。
但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失败中,你慢慢摸索出了门道。你学会了如何用一个电饭煲做出香喷喷的煲仔饭,学会了在没有专用工具的情况下包出虽然丑但味道还不错的饺子。当你第一次成功复刻出妈妈拿手的红烧肉,或者在冬天的夜晚喝上一碗自己熬的热汤时,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法言喻的。
食物,成了连接我们与家乡最直接的纽带。每一次在厨房里的捣鼓,都是一次对家的思念和致敬。吃到那口熟悉味道的瞬间,所有的孤独和疲惫,仿佛都被治愈了。
一个人的美术馆与公园长椅
留学生活并不总是喧嚣的。很多时候,你需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幸运的是,英国有太多适合独处的角落。
英国的一大福利,就是绝大多数国家级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是免费的。在伦敦,你可以随时走进大英博物馆,去看一看罗塞塔石碑;可以去国家美术馆,在梵高的《向日葵》前发呆。在爱丁堡,可以去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这些地方,是逃离现实、给心灵充电的绝佳去处。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活动,就是在一个没有课的下午,带上一本书,去学校附近的海德公园。找一个长椅坐下,看来来往往的行人、追逐鸽子的孩子、在草坪上晒太阳的情侣。什么都不用想,就只是放空。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耳机里放着喜欢的音乐,那一刻的平静和安宁,能让你积攒足够多的能量,去面对下一周的挑战。
这种独处的时光,不是孤独,而是一种自我对话。你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开始审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在异国他乡,你第一次有机会,真正地、完全地,只为自己而活。
好了,关于英国留学生的一天,就先聊到这里。
你看,它根本不是朋友圈里那几张照片就能概括的。它有A面的紧张、忙碌、甚至崩溃,也有B面的笨拙、温暖和治愈。它像一杯混合了浓缩咖啡、牛奶和一点点糖的拿铁,初尝是苦的,但回味起来,却满是醇香。
所以,如果你正准备踏上这段旅程,别害怕。别怕那些听不懂的课,别怕那些难搞的队友,也别怕那些一个人的夜晚。因为你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在让你变得更强。你做的每一顿饭,逛的每一次超市,都是在为自己的生活添砖加瓦。
留学,从来不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它是让你把过去十八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打碎,再一块一块亲手拼起来的过程。这个新拼好的你,也许不完美,但一定更坚韧,也更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去拥抱那些赶due到天亮的夜晚吧,因为那会让你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去享受在美术馆里独自漫步的下午吧,因为那会让你找到内心的平静。这又哭又笑的每一天,最终都会变成你人生故事里,最闪亮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