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澳洲,体验不被定义的人生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被各种标签和期待压得喘不过气,想找个地方“重启”一下人生?来澳洲留学,可能就是那个让你惊喜的答案。这里不只是有阳光、沙滩和呆萌的考拉,更有一种“慢下来也没关系”的松弛感。你可以一边赶due一边在海边发呆,可以去农场打工换宿体验别样生活,也可以在街角咖啡店认识天南地北的朋友。这篇文章没有大道理,只想和你聊聊,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我是如何一步步撕掉标签,尝试无限可能,最终找到那个不被定义的、闪闪发光的自己。想知道这份宝贵的经历是什么滋味吗?快来我的故事里看看吧!

留学澳洲,心态比行李更重要
拥抱不确定性:别怕走错路,澳洲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把“计划赶不上变化”当成一种探险,而不是一种焦虑。
撕掉固有标签:不管你以前是“学霸”、“社恐”还是“乖乖女”,在这里你都可以重新开始。没人知道你的过去,你完全可以去尝试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样子。
主动才有故事:这里的机会不会主动敲门。想交朋友就主动微笑,想找工作就大胆投简历,想体验生活就勇敢迈出第一步。脸皮厚一点,你的世界会大很多。

留学澳洲,体验不被定义的人生

嘿,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点走心的话题。

还记得大三那年,我正泡在图书馆里,为考研和实习的“二选一”焦虑到头秃。手机屏幕亮了,是我一个在墨尔本大学读书的朋友发来的照片:蔚蓝的天空下,几只海鸥懒洋洋地停在草坪上,不远处就是波光粼粼的大海,而她,正抱着一本厚厚的专业书,赤脚坐在沙滩边上。配文是:“刚跟教授激辩完,来海边冷静一下,今晚还得继续赶due。”

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像是被击中了。我看到的不是“赶due”的压力,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感——原来学习和生活可以这样无缝衔接,紧张的学术追求和自由的个人空间,竟然可以如此和谐地共存。那一刻,我脑子里被“好大学-好工作-买房-结婚”这条标准流水线塞满的未来,突然裂开了一道缝。我问自己,人生真的只有这一条路吗?我能不能也去一个地方,一个不问我“未来规划”,只鼓励我“尽情体验”的地方?

于是,一年后,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降落在了悉尼。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就是这几年我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一点点把别人贴给我的、我自己贴给自己的标签撕掉,去体验一种“不被定义”的人生。

这里的“慢”,是治愈“内卷”的良药

刚来的时候,我还是那个在国内被“内卷”文化深度影响的学生。上课抢第一排,下课追着老师问问题,周末泡图书馆,把生活安排得像一张密不透风的Excel表。我以为,留学就是换个地方继续“卷”。

直到我的室友,一个来自布里斯班的本地女孩Chloe,在期中考前一个周五的下午,拉着我说:“别看了,天气这么好,我们去冲浪吧!”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疯了吗?下周就考试了!” Chloe却笑着说:“大脑也需要休息呀,放松一下效率更高。The exam is not your whole life.”

那是我第一次在“正事”和“享乐”之间,选择了后者。我们在邦迪海滩(Bondi Beach)泡了整整一个下午,被浪花一次次拍倒,笑得喘不过气。晚上回到家,我本以为会因为浪费了时间而焦虑,但意外的是,我的头脑异常清晰,复习效率出奇地高。那次考试,我拿到了来澳洲后的第一个HD(High Distinction)。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澳洲的大学并非不重视学术,恰恰相反,这里的学术要求非常严谨。根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2024),澳洲有9所大学位列全球前100,学术实力毋庸置疑。但这里的氛围是,学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鼓励你深入研究,也同样鼓励你享受生活。很多学校都有各种各样的社团,从徒步、潜水到戏剧、烹饪,大家真的在“玩”。教授们也常常在课后跟你聊他周末去哪儿远足了,或者在哪家咖啡店喝到了好喝的Flat White。

在这里,我慢慢学会了“慢下来”。我不再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追赶一个模糊的“成功”目标,而是开始感受当下。我会在赶due的间隙,花15分钟去楼下的草坪晒太阳;我会在周末约上朋友,坐火车去蓝山徒步,而不是永远待在图书馆。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让我不再因为一时的停滞而感到恐慌,内心反而变得更笃定,更有力量。

打工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人间探险”

很多人对留学生打工的印象还停留在“去餐厅刷盘子”。但在澳洲,打工的经历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实践,让你接触到校园里永远学不到的“人生百态”。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悉尼岩石区(The Rocks)的一家咖啡馆做Barista。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的不是“你有没有经验”,而是“你喜欢咖啡吗?你喜欢和人聊天吗?”。我从零开始学拉花,学着记住几十种不同的咖啡做法,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和形形色色的客人打交道。

有每天早上固定来一杯Long Black的律师大叔,会跟我抱怨他手头的案子有多棘手;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会跟我分享育儿的甜蜜烦恼;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会兴奋地向我打听哪里有好玩的。这份工作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

当然,这份工作也给了我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根据澳洲公平工作调查专员署(Fair Work Ombudsman)的规定,自2023年7月1日起,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是23.23澳元。对于留学生来说,在学期期间每两周最多可以工作48小时,假期则没有限制。这意味着,一份稳定的兼职工作,完全可以覆盖掉你的生活开销,甚至还能攒下一点旅行基金。我用自己做咖啡赚来的钱,去了大堡礁潜水,去了乌鲁鲁看日落,这些经历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

后来,我还做过更“野”的尝试。大二的暑假,我和朋友一起申请了塔斯马尼亚的一个草莓农场打工换宿(WWOOFing)。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采摘草莓,虽然辛苦,但每天看着红彤彤的果实装满一个个篮子,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我们和农场主一家人同吃同住,晚上围着篝火弹吉他、看星星,听他们讲这片土地的故事。那一个月,我没怎么碰手机,皮肤晒得黝黑,但内心却无比充实和自由。我发现,原来人生可以这么简单,快乐可以如此纯粹。

这些打工经历让我明白,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赚钱,它是在和这个社会建立真实的连接。每一次尝试,都是在探索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性。你可能因此发现自己惊人的销售天赋,也可能爱上园艺,或者成为一个调酒高手。这些经历,都在不断拓宽你人生的边界。

在多元文化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出国前,我其实有点“社恐”。我习惯了和同类型的人待在一起,害怕和陌生人交流,更别提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澳洲彻底改变了我。这里是一个真正的“大熔炉”。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有超过27.6%的澳洲居民出生在海外,近一半(48.2%)的澳洲人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是海外出生的。走在悉尼街头,你能听到英语、普通话、阿拉伯语、越南语等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和谐共处。

我的朋友圈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我的小组作业搭档,一个是来自印度的IT小哥,逻辑思维超强,但每次做PPT都喜欢用最大号的彩色字体;一个是来自巴西的热情姑娘,总能提出天马行空的想法,但deadline是她永远的痛。我们一开始也因为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而争吵,但慢慢地,我们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学会了求同存异,最终总能做出让所有人都惊喜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我曾经以为的“真理”或者“常识”,不过是特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比如,我以前觉得30岁不结婚就是“剩女”,但在我的欧洲朋友看来,30岁正是探索世界的黄金年龄;我以前觉得频繁换工作是不稳定的表现,但在澳洲本地人看来,这是在积极寻找职业热情。这些思想的碰撞,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那些无形枷锁。

我开始主动去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加入了徒步社团,和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一起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我不再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我的英语还带着口音;我也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而是学着欣赏自己的独特。我发现,当你真正打开自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友善得多,有趣得多。你不是被动地融入一个新环境,而是在和这个多元环境的互动中,塑造出一个更包容、更立体、也更真实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也曾被“你应该怎样”的魔咒困住,如果你也渴望一次“重启”的机会,澳洲或许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唯一正确的道路。你可以是图书馆里奋笔疾书的学霸,也可以是海滩上追逐浪花的少年;你可以是穿梭于CBD写字楼的实习生,也可以是农场里满身泥土的劳动者。

别怕走弯路,因为每一段经历都是风景。别怕和别人不一样,因为你的独特,才是你最闪光的地方。

人生不是一场被精确规划的旅程,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来澳洲,不是为了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可以随时出发,去任何地方”的勇气。

那么,准备好,来书写属于你自己的、不被定义的故事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238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