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商学院沃顿,如何玩转AI新赛道?

puppy

最近是不是也被AI刷屏,有点小焦虑?感觉不懂AI就要被时代抛弃了?别慌,来看看顶尖商学院沃顿是怎么带学生“起飞”的!他们可不是开两门选修课那么简单,而是把AI全面融入了金融、市场营销这些王牌专业的核心教学里。在这里,你不是在学AI理论,而是真刀真枪地用大模型做市场分析、搞量化交易。文章会带你深入了解沃顿最新的课程设置、超酷的AI研究项目,以及学生们如何把这些技能变成顶级投行和科技大厂的Offer。想知道未来的商界精英都在学什么吗?快来看看吧!

沃顿AI速览 | 30秒get核心亮点
不是选修,是必修:AI不再是“兴趣小组”,而是被揉进了金融、市场营销、运营等所有核心课程的DNA里。
人手一个“AI助教”:学校官方下场,为每个学生配备强大的AI工具和定制版GPTs,写代码、做分析、想创意,全天候待命。
明星教授带队:像Ethan Mollick这样的“AI教父”级别教授,不仅教你怎么用AI,还逼着你用AI完成所有作业,颠覆传统学习模式。
Offer收割机:毕业生简历上的“AI实战经验”成了顶级投行、咨询和科技大厂最看重的“硬通货”,起薪和职业前景直接拉满。

嘿,朋友们!最近是不是感觉朋友圈、小红书、甚至是你妈转给你的养生文章,标题里都得带个“AI”才算跟得上时代?

我前几天跟一个正在申请季的朋友Leo吃饭,他全程愁眉苦脸。Leo是个典型的金融学霸,GPA 3.9,GMAT 760+,实习经历一水儿的顶级投行。按理说,这背景申请Top商学院应该是稳操胜券。但他扒拉着碗里的沙拉,叹了口气说:“姐,我感觉我学的这些东西快过时了。我吭哧吭哧建了半天的财务模型,人家AI一秒钟就跑完了,还比我精准。面试官现在都爱问,‘你对AI在量化交易中的应用怎么看?’我除了能背几句新闻,啥也说不出来,心虚得要命。”

Leo的焦虑,我猜屏幕前的你或多或少也有。我们这代留学生,好像被架在了一个特别尴尬的时间点上。刚学明白的商业理论,可能明天就被一个新模型颠覆了;苦练的“硬技能”,可能还没毕业就成了“屠龙之技”。我们害怕的不是AI本身,而是那种看不清未来、生怕一步踏错就被甩下的不确定感。

所以,今天我想带大家看一看,全世界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宾大沃顿商学院(Wharton),是怎么正面硬刚这个“AI时代”的。他们可不是象征性地开两门编程课,或者请几个硅谷大佬来做做讲座那么简单。沃顿正在进行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教学革命,把AI全面融入了商科教育的血液里。这篇文章,就带你潜入沃顿的课堂和实验室,看看未来的商界精英们,到底在用AI玩些什么新花样。跟紧了,这趟车信息量有点大!

AI不是甜点,而是贯穿所有大餐的主线

过去我们想象中的商学院AI课程,可能是这样的:一群计算机背景的同学聚在一个选修课上,讨论着深奥的算法和代码。而主修金融和市场的同学,则远远地围观,感觉那是一个“与我无关”的平行世界。

但在沃顿,这套玩法已经彻底out了。他们的核心理念是:AI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种基础能力,就像当年的Excel和PPT一样,是未来每个商业领袖都必须掌握的工具。

为了把这个理念落地,沃顿在2023年高调启动了一个名为“AI at Wharton”的全校级战略计划。这个计划可不是画大饼,而是实打实地投入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资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让沃顿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你将来是做投资、做营销还是做管理,都能像呼吸一样自然地使用AI来解决商业问题。

怎么实现呢?他们的方法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直接改造核心课程(Core Courses)。

举个例子,所有MBA新生都必须上的那门市场营销导论课。以前的期末大作业,可能是让你为一个虚拟产品写一份长达50页的营销方案。而现在,教授可能会把题目改成:“利用Midjourney和ChatGPT,为一款面向Z世代的植物基饮料,生成三套不同的广告视觉和文案,并使用一个预测模型来分析哪一套的潜在转化率最高。”

你看,知识点还是那些——市场定位、消费者画像、4P理论。但实现路径完全变了。你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军师,而是一个拿着AI武器的指挥官。这种改变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逼着学生们从第一天起,就把AI当作解决问题的默认选项。

沃顿副院长、主管教学的Nancy Rothbard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说得特别直接:“我们不是要培养数据科学家,我们是要培养懂得如何与数据科学家高效协作、能够提出正确问题、并利用AI工具做出更明智商业决策的领导者。” 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沃顿AI教育的精髓。

华尔街“新物种”:当金融遇上大型语言模型

聊商学院,肯定绕不开金融。沃顿的金融专业,那可是王牌中的王牌。这里的毕业生,几乎是华尔街顶级机构的“标配”。那么,当这个古老又精英的领域,撞上了狂飙突进的AI,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答案是:一个全新的“物种”正在诞生——AI驱动的金融分析师。

在沃顿的“量化投资组合管理”课上,你看到的场景可能跟传统金融课完全不同。学生们讨论的不是晦涩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而是在争论用哪种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能更准确地从美联储主席的讲话稿中,捕捉到关于未来利率走向的“情绪因子”。

他们使用的工具也不再仅仅是Bloomberg终端。沃顿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资源和数据平台,比如著名的沃顿研究数据服务(WRDS),里面包含了海量的金融市场数据。学生可以直接调用这些数据,用Python和机器学习库(比如TensorFlow或PyTorch)来训练自己的交易模型。一个典型的课程项目,就是让学生小组利用过去十年的新闻头条和社交媒体数据,构建一个情绪指数,并用它来预测某支股票未来一周的波动性。表现最好的模型,甚至会被一些合作的基金公司拿去进行实盘测试。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真实案例。沃顿金融学教授Itamar Drechsler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利用AI分析非结构化数据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需要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是分析数千份上市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记录。过去,分析师需要手动去听、去做笔记,耗时耗力。而现在,学生们用AI模型几分钟就能完成对所有文本的分析,自动提取出管理层的语气是乐观还是悲观,他们提到“风险”“不确定性”这些词的频率,并将这些量化后的“软信息”作为因子,加入到传统的估值模型中。研究结果发现,这些AI提取的软信息,对于预测公司未来业绩和股价表现,有着惊人的准确性。

这种训练让沃顿的学生在求职时,拥有了降维打击般的优势。当其他学校的毕业生还在简历上写着“熟练使用VBA”时,沃顿的学生已经可以自信地和面试官聊:“我曾经用BERT模型对冲基金的季报进行主题建模,并发现了他们未披露的风险敞口。” 你说,高盛、摩根士丹利或者桥水基金的面试官,会更青睐哪一个?

营销的“魔法棒”:从“猜你喜欢”到“造你所想”

如果说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让“理性”变得更极致,那么它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则是让“感性”和“创意”变得可以规模化。

沃顿的市场营销系可能是全美商学院里拥抱生成式AI最彻底的。这里的领军人物,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网红”教授——Ethan Mollick。

Mollick教授的教学方式堪称颠覆。他给自己的每门课都配备了一个定制版的AI助教(一个基于GPT-4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明确要求:所有作业,你“必须”使用AI来辅助完成。他甚至会因为你没有充分利用AI而给你的作业打低分。

听起来是不是很疯狂?但他的逻辑是:AI已经是你未来工作环境的一部分,现在不学着用,难道等被淘汰了再学吗?

在他的“创业学”课堂上,一个经典的作业流程是这样的:

  1. 创意生成:让ChatGPT扮演不同角色(比如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健身狂人、一个环保主义者),进行头脑风暴,帮你生成100个创业点子。

  2. 市场调研:用AI工具快速分析Google Trends、社交媒体讨论和电商评论,验证哪个点子有最大的市场需求。

  3. 产品原型:用Midjourney或DALL-E生成产品概念图和Logo设计。用AI帮你写出产品的核心功能介绍和用户界面文案。

  4. 营销启动:让AI帮你撰写天使投资人的邮件、社交媒体的宣传帖子,甚至是拍摄一个30秒广告视频的脚本。

整个过程下来,一个原本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商业计划雏形,在AI的加持下,可能只需要一个下午。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变懒了,恰恰相反,他们把精力从繁琐的执行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战略思考和创意决策——在AI生成的100个点子里挑出最有潜力的那一个,这才是最考验商业嗅觉的地方。

根据沃顿发布的一项内部调查数据,超过80%的MBA学生表示,他们每周至少会使用几次生成式AI工具来帮助完成学业。其中,市场营销和创业方向的学生使用频率最高。宝洁、联合利华、谷歌、Meta这些营销和科技巨头,现在招聘市场管培生时,除了看重你的商业分析能力,一个新增的考察点就是:你是否有过使用AI进行A/B测试、内容生成和消费者洞察的实战经验。而这,早已是沃-顿学生的“日常操作”。

不只是上课:一个全天候的AI“沉浸式”环境

顶尖商学院的厉害之处,绝不仅仅在于课堂。沃顿深知,要让学生真正“玩转”AI,就必须为他们打造一个全方位的AI生态系统。

首先是硬件和软件的支持。沃顿推出了自己的“生成式AI实验室”(Generative AI Lab),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一个网站,它集成了多个主流的大型语言模型接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免费、无限制地调用这些强大的AI能力,而不用担心API费用或者访问限制。学校还和OpenAI、Microsoft等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确保学生能第一时间用到最新、最强的模型。

其次是各种实践项目和竞赛。沃顿的“AI与商业分析中心”(AI & Analytics for Business Center)每年都会举办多场AI主题的商业案例大赛。比如,他们曾与一家大型零售商合作,提供匿名的销售数据,让学生团队构建一个AI模型来预测“下一个爆款产品”是什么。获胜的团队不仅有丰厚的奖金,他们的模型还会被企业采纳,直接应用到真实的商业决策中。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比任何课堂教学都来得深刻。

学生社团也是这股AI浪潮中的重要推手。“沃顿AI与分析俱乐部”(Wharton AI & Analytics Club)是校园里最活跃、最热门的社团之一。他们每周都会组织各种活动:有技术大牛来分享最新的AI论文,有来自Google Brain或DeepMind的科学家来做闭门分享,有手把手的编程工作坊(Workshops),教你如何用AI写出第一个网络爬虫,还有专门的求职小组,模拟AI产品经理的面试。

一个去年刚从沃顿毕业,现在在麦肯锡做AI战略顾问的学姐分享说:“在沃顿的两年,感觉自己就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关于AI的一切。周围的同学,要么是在用AI做一个自己的小项目,要么是在讨论如何用AI改造一个传统行业。那种氛围会推着你不断学习,你根本不好意思让自己落后。”

正是这种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无处不在的“AI浓度”,才真正把学生塑造成了适应未来商业环境的人才。他们毕业时,AI已经不是简历上一个陌生的名词,而是他们工具箱里一把锋利无比的瑞士军刀。

从象牙塔到名利场:一张通往未来的Offer

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最现实的问题:学了这些酷炫的AI技能,到底能不能帮我找到好工作?

答案是:能,而且是决定性的。

根据沃顿2023年的MBA就业报告,尽管整体就业市场面临挑战,但进入科技行业和金融服务业的毕业生比例依然高居不下,两者合计占了近60%。更值得关注的是薪资中位数,达到了惊人的17.5万美元。而那些拥有AI和数据分析背景的毕业生,拿到的包裹(Package)往往还要高出一截。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顶级的雇主们比谁都清楚,未来的商业竞争,本质上是数据和智能的竞争。

一家顶级的战略咨询公司(比如Bain或BCG),现在给客户做的方案,已经不再是漂亮的PPT和Excel表格了。他们会直接交付一个交互式的数据看板,甚至是一个小型的AI应用原型,来证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就要求他们的咨询顾问,不仅要懂商业,还要懂技术,能和客户公司的工程师、数据科学家无障碍沟通。

一家头部的风险投资机构(比如红杉或A16Z),在决定是否投资一个初创公司时,除了看创始团队和商业模式,他们还会用AI工具去分析这个赛道的专利布局、技术趋势和舆论热度。这就要求他们的投资经理,必须具备用数据和模型来做尽职调查的能力。

一个消费品巨头(比如可口可乐),在推出一款新口味之前,不再是花几百万美元去做传统的线下市场调研。他们可能会先用AI分析社交媒体上几千万条关于饮料的讨论,发现年轻人最近对“桃子+乌龙”的组合兴趣大增,然后再用AI生成包装设计,进行小范围的线上投放测试。这就要求他们的品牌经理,要成为一个“增长黑客”,懂得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最高效地验证市场。

这些公司在招聘沃顿毕业生时,看重的正是他们那种“双语能力”——既能讲商业的语言,又能讲技术的语言。他们是企业里最稀缺的“翻译官”和“连接器”,能够把复杂的AI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这,就是他们高薪的底气。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沃顿毕业生的简历上写着“曾带领团队利用生成式AI,将新产品营销文案的点击率提升了30%”,这背后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段实习经历,更是一种全新的、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这才是顶级公司愿意为之支付高额溢价的核心资产。

好了,聊了这么多沃顿的故事,我知道你可能有点热血沸腾,也可能有点更加焦虑了。最后,不想给你灌鸡汤,说点实在的。

别把AI当成洪水猛兽,也别把它当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它就是一个工具,一个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的工具而已。你现在不需要立刻成为一个算法专家,但你必须开始像一个“用户”一样,去把玩它,去感受它。

打开ChatGPT,别只问它“今天天气怎么样”。试着让它帮你润色一下你的申请文书,让它帮你规划一次旅行,让它帮你解释一个你一直没搞懂的经济学概念。去用它,去挑战它,去找到它的边界。

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就藏在那些别人觉得“麻烦”和“学不会”的地方。当你的同龄人还在为AI会不会抢走自己的工作而焦虑时,你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利用AI,让自己成为一个10倍效率的“超级个体”。这个认知差,就是你和他们拉开距离的第一步。

未来的商业世界,不会是AI的天下,而是属于那群最懂得如何与AI共舞的人。希望你,就是其中之一。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909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