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IT速览:这盘菜到底适不适合你? |
---|
如果你是这种人,RMIT可能会让你直呼“真香”: 1. 动手能力超强,比起死啃理论,更想把创意马上变成现实的“实践派”。 2. 目标明确,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希望毕业简历上不只有成绩,还有满满的项目经验和作品集。 3. 社交达人,喜欢都市的繁华和便利,享受下楼就是咖啡馆、美术馆、实习公司的“都市丽人”生活。 4. 对设计、建筑、传媒等创意领域爱得深沉,想在这些领域的顶尖学府里深造。 |
但如果你是这种人,可能需要三思而后行: 1. 有“名校情结”,特别看重综合排名,希望母校是那种一说出来就家喻户晓的传统老牌名校。 2. 喜欢岁月静好的校园氛围,渴望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散步,享受大学城里与世隔绝的清净。 3. 学习比较被动,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催着走,对于开放式、需要极强自我管理能力的环境感到压力山大。 |
哈喽,各位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表妹小雅也和你们一样,捏着几份 offer,在墨尔本的大学里反复横跳。其中最让她纠结的,就是 RMIT(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她点开 RMIT 的官网,瞬间就被那个充满未来感的“大菠萝”设计教学楼(Design Hub)给迷住了,看到传媒专业介绍里那些酷炫的录音棚和电视台级别的设备,眼睛都在放光。学长学姐的朋友圈里,也全是他们在墨尔本市中心各种潮店、展会打卡的潇洒身影,配文都是“下课拐个弯就到了,RMITer 的日常”。
可她随手在留学论坛一搜,画风突变。“综排不高,回国 HR 不认怎么办?”、“没有校园,感觉像个培训机构”、“课业压力大,天天都在赶 due,头发要秃了”……这些帖子像一盆盆冷水,把她浇了个透心凉。一边是“实用、酷炫、地段无敌”的诱惑,一边是“排名、校园、学业压力”的焦虑,小雅当时那个愁啊,感觉人生都走到了十字路口。
这个场景,是不是像极了正在屏幕前的你?别急,今天阿哲就带上几位 RMIT 在读和刚毕业学长学姐的一手情报,不吹不黑,咱们好好扒一扒,RMIT 这所“网红”大学,到底香不香。
“实用主义”的胜利?课程到底有多接地气?
聊 RMIT,绕不开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实用”。学校的 Slogan——“A glob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sign and enterprise”——就已经把自己的定位说得明明白白:我们不玩虚的,我们培养的是能直接上手干活的人。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 RMIT,你很少会遇到那种一整个学期都在听教授念 PPT,最后靠一篇论文定生死的课程。大部分专业,尤其是它的王牌专业,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 Project、Workshop 和 Studio-based learning(工作室学习模式)。
比如在读传媒专业(Master of Communication)的学姐 Lily 就分享说,她的“媒体制作”课,根本不像上课,更像是在一个小型媒体公司上班。开学第一周,教授就把所有人分成小组,直接给了一个真实的客户 brief——为墨尔本一家本地的环保 NGO 制作一系列社交媒体宣传视频。从前期策划、客户沟通、脚本撰写、实地拍摄到后期剪辑、投放分析,整个流程全都要小组自己搞定。期末没有考试,你的成绩就是客户的反馈和你作品的传播效果。
“那一个学期下来,累得像狗。”Lily 笑着说,“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面试官对我简历上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聊了半个多小时。他直接说,‘你已经有了我们想要的能力和经验’。那一刻,我觉得之前熬的所有夜都值了。”
这种模式背后,是 RMIT 强大的行业关系网。根据官网数据,RMIT 和全球超过 2000 个行业伙伴有合作关系,其中不乏波音、欧莱雅、德勤、西门子、Adobe 这些如雷贯耳的巨头。这些合作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了教学。比如,商学院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 NAB(澳洲国民银行)的真实商业案例分析中;IT 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Work Integrated Learning (WIL)”项目,在 IBM 或 Intel 这样的公司进行长达一年的带薪实习,这个实习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还能算学分。
最新的 QS 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2022 年数据,这是 QS 最后一次发布独立的该项排名)中,RMIT 位列全球第 74 位,在澳洲名列前茅。这冰冷的数据背后,正是无数个像 Lily 一样,带着满手真实项目经验和闪亮作品集走向就业市场的毕业生。
所以,如果你读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就业,为了掌握一门能吃饭的硬核技能,那 RMIT 这种“所学即所用”的教学模式,绝对会让你感觉“香气扑鼻”。
王牌专业到底有多“王牌”?
聊完了“实用”,我们再来看看 RMIT 的“看家本领”。如果说综合排名是 RMIT 的“短板”,那它的王牌专业,绝对是能让它在世界舞台上昂首挺胸的“长板”。
首当其冲的,就是“艺术与设计”这个金字招牌。在 2024 年的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RMIT 的艺术与设计专业位列全球第 18 位,稳坐全澳第一的宝座。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在南半球,你想学设计,RMIT 就是那个绕不开的巅峰。
刚从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的学长 Kevin,对这一点深有体会。“RMIT 的 Studio 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我们没有固定的课本,每个学期就是一个设计项目。教授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尝试。一整个学期的日常,就是在工作室里和同学、导师头脑风暴,一起做模型做到深夜。”
他口中的工作室,就是位于市中心的 RMIT 设计教学楼(Building 100)。这栋楼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里面配备了顶级的 3D 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木工坊、金工坊……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设备,学生都可以预约使用。“在这里,只要你有想法,学校就有能力帮你实现。”Kevin 说,“毕业展的时候,我们的作品会直接在墨尔本设计周上展出,很多行业大咖都会来看。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时在毕业展上被一个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看中,直接递了名片。”
除了设计,RMIT 的传媒专业同样强势。根据 2024 QS 学科排名,其传播与媒体研究位列全球第 48 位,澳洲第四。这里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堪比商业电视台的演播室、录音棚和后期机房。新闻系的学生自己运营着一份名为《The Swanston Gazette》的社区报纸,从采访到发行,完全模拟真实媒体的运作。很多毕业生,还没出校门,就已经在 ABC(澳大利亚广播公司)、The Age(《时代报》)等主流媒体有了实习经历。
甚至在大家普遍认为不是它强项的商科和工程领域,RMIT 也在走差异化路线。比如它的商学院,特别强调“创业精神”,校内的 RMIT Activator 创业孵化器,至今已支持了超过 1500 个初创项目。而它的工程专业,则紧跟时代,开设了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特色方向,与本地产业结合得非常紧密。
所以,如果你心仪的专业正好是 RMIT 的王牌领域,那恭喜你,你将能享受到世界顶级的教学资源和行业声誉。在这种情况下,那个所谓的“综合排名”,真的就没那么重要了。
排名,是绕不过去的“心结”吗?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谈谈那个让无数留学生和家长“意难平”的问题——综合排名。
打开最新的 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RMIT 位列全球第 123 位。这个成绩,说实话,非常亮眼了,比前几年的 200 开外进步了一大截。但客观来说,和同城的墨尔本大学(全球第 13 位)、蒙纳士大学(全球第 37 位)这些“澳洲八大”(Go8)成员相比,还是有差距。
这个差距是怎么来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学排名体系的评价标准。像 QS、THE 这些主流排名,非常看重学术研究成果、论文引用率、诺贝尔奖得主数量等指标。而这恰恰是 Go8 这种研究型大学的强项。RMIT 的立校之本,则是应用型研究和职业教育,它的优势在于和产业的结合、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些“软实力”在传统排名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并不高。
这就像拿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东西,你不能说尺子量出来短的,就一定不好。一辆F1赛车,论越野能力,肯定比不过一辆牧马人,但你不能因此说 F1 不是好车。
当然,道理都懂,但“回国认可度”的焦虑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对于想进国企、考公务员,或者去一些对“学校 title”有硬性要求的行业的同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情况也在变化。
在国内互联网大厂做 HR 的朋友告诉我,现在他们招聘,尤其是设计、市场、技术等岗位,早就不是只看学校牌子的时代了。“我们更看重你的作品集、项目经验和实习经历。一个拿着惊艳作品集的 RMIT 设计系毕业生,和一个简历空空如也的 Go8 毕业生,我们肯定抢着要前者。”
在上海一家知名建筑事务所工作的 RMIT 毕业生 Alex 也说:“在我们这个圈子里,RMIT 的名声比很多 Go8 的建筑系都响亮。大家知道 RMIT 出来的人,基本功扎实,能直接干活,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再培养。”
所以,关于排名,我的建议是:理性看待。它是一个参考,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关键在于你想从大学里得到什么,以及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如果你想走学术路线,做高精尖的研究,那么 Go8 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在特定行业里发光发热的实干家,那么 RMIT 的专业声誉和实践机会,可能比一纸排名更有价值。
在CBD“无边界”上学,是爽还是坑?
最后,我们来聊聊 RMIT 最独特的一点:它的“无边界校园”。
RMIT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门和围墙,它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像乐高积木一样,散落在墨尔本最繁华的市中心(CBD)。Swanston Street 这条墨尔本的主干道,就是 RMIT 的主校道。这边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那边就是 RMIT 的教学楼 Building 80;街角是墨尔本中心火车站和购物中心,对面就是 RMIT 的商学院。
这种体验,一个字:爽!
在这里读书,你感觉自己不像个学生,更像一个真正的“墨尔本人”。你的日常是这样的:上午在 Building 80 上完一节 Marketing,中午和同学穿过马路去 QV 商城吃一碗豚骨拉面,下午没课,就溜达到州立图书馆的穹顶阅览室里自习,那里几乎是 RMIT 的第二图书馆。傍晚,去附近的 Myer 或 David Jones 做两个小时的兼职,赚点生活费。晚上,约上三五好友,在任何一条小巷子里(Laneway)都能找到一家地道的意大利餐厅或网红酒吧。
交通便利到极致,生活丰富到爆炸。实习、工作机会也近在咫尺,很多同学的实习公司,就在教学楼旁边的写字楼里,真正实现了“下课就去上班”。这种城市和大学融为一体的感觉,是那些坐落在郊区的大学完全无法比拟的。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无边界”也带来了一些“坑”。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缺乏传统大学那种“社区感”和“归属感”。你很难找到一片大草坪,让大家在午后阳光下躺着聊天。同学之间,往往是上完课就各奔东西,融入各自的生活圈。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初来乍到、需要集体温暖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感到一丝孤独和疏离。
“刚来的时候确实有点不适应,”商科在读的 Miki 说,“感觉每天都在和游客、上班族擦肩而过,不像一个纯粹的校园。后来我主动加入了 RUSU(RMIT 学生会)组织的社团,参加了舞蹈社和志愿者活动,才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圈子。在 RMIT,你必须主动去社交,去探索,机会很多,但不会自动送到你面前。”
此外,CBD 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宿,相对较高。而且由于校园分散,有时你可能需要从城市的一头跑到另一头去上不同的课,虽然有免费的电车,但也需要规划好时间。
所以,RMIT 的校园体验,是一场“都市冒险”。喜欢它的人,会爱上这种自由、独立和与城市脉搏共同跳动的感觉;而不适应的人,可能会怀念那种有围墙、有操场、关系更紧密的传统校园生活。
好了,聊了这么多,从课程、专业,到排名、校园,相信你对 RMIT 已经有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了解。
说到底,选校这件事,就像在墨尔本点咖啡一样。有人喜欢浓郁的 Long Black,有人偏爱香甜的 Flat White,没有哪一种是绝对的“最好”,只有哪一种最对你的胃口。
RMIT 就是一杯特色鲜明的咖啡。它可能不够“醇厚全面”,但它在某些风味上做到了极致。它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实用”和“创意”上,押在了与这座城市的共生上。
所以,别再纠结“香不香”了。问问你自己:你渴望的是一份安稳的理论知识,还是一个能让你大展拳脚的实践平台?你期待的是一个宁静的象牙塔,还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都市丛林?你的未来简历,是想用漂亮的 GPA 来点缀,还是用一个个真实的项目和作品来说话?
想清楚这些,答案,其实就在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