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避坑!美国大学挂科率黑榜大公开

puppy

嗨,小伙伴们!辛辛苦苦来到美国,最怕的就是花着大笔学费还挂科吧?别以为只有排名靠后的学校才水,有些鼎鼎大名的Top校,其实是名副其实的“GPA杀手”,挂科率高到让你怀疑人生!我们整理了一份超实在的挂科率“黑榜”,深扒了那些看似光鲜、实则课业压力山大的大学和专业,比如加州系某分校的“魔鬼”理工科,或是某些以严苛著称的文理学院。快来看看你的梦校有没有上榜,提前了解情况,才能精准避坑,保住GPA,顺利毕业!

留学前必读:关于GPA你需要知道的残酷真相

1. 学校排名 ≠ 毕业难度:世界Top 10的名校,课业压力可能比排名50开外的学校大N倍。别被光环迷惑了双眼!

2. 专业比学校更“致命”:选了“四大天坑”(生化环材)或是CS、EE这类硬核理工科,无论在哪所大学,你的肝都可能不保。

3. “Weeder Class”是真实存在的:很多大学会在大一、大二设置“劝退课”,用超高难度和低通过率筛选学生,你的梦校很可能就有。

4. Grade Deflation(分数紧缩)不是传说:有些学校为了维持学术声誉,会严格控制高分比例。你考了89分,可能就是整个班的前5%,但最后成绩单上只是一个B+。


留学避坑!美国大学挂科率黑榜大公开

嗨,各位在留学路上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有点扎心但超级重要的话题——挂科。

先给你们讲个真实的故事。我认识一个学弟Leo,当年也是手握好几个Top 30 offer的“天之骄子”。他爸妈为了庆祝,请遍了亲朋好友,场面那叫一个风光。Leo最后选了加州一所阳光明媚的梦校,想着从此面朝大海,GPA春暖花开。结果呢?开学第一个学期,一门微积分,一门入门编程,直接把他打回了原型。每天泡在图书馆超过12个小时,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最后期末成绩出来,一门C,一门D+。收到学校那封措辞冰冷的“Academic Probation”(学术警告)邮件时,他一个人在宿舍里崩溃大哭,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留学。

这感觉,谁懂啊?我们辛辛苦苦刷GPA、考托福、写文书,好不容易跨越山海来到这里,兜里揣着父母一年的血汗钱,结果却要在挂科的边缘疯狂试探?这绝对不行!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只有“水校”才好毕业,名校嘛,进去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大错特错!今天,我就要撕开那些光鲜亮丽名校的“温柔”面纱,带你们看看这份血泪汇成的“挂科率黑榜”。这些学校,个个鼎鼎大名,但也是实打实的“GPA杀手”。提前了解,才能精准避坑,或者至少,做好被虐的心理准备!

加州大学(UC)系统:阳光下的“内卷”之王

说到美国留学,谁能不爱加州?阳光、沙滩、好莱坞……还有那闻名遐迩的UC系统。但你可千万别被这慵懒的加州风情给骗了,尤其是UC系统里的两位“大佬”——UC Berkeley和UCLA。

UC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伯克利,一个让无数CS(计算机科学)学生又爱又恨的地方。它的CS专业常年霸榜全美第一,但它的课程难度,也绝对是地狱级别的。这里流传着一句名言:“在伯克利,绩点过3.5的是神,过3.0的是人,过2.5的是正常人。”

这里的“劝退课”文化堪称一绝。比如,大名鼎鼎的CS 61A,全称“计算机程序的构造与解释”。这门课是无数CS新生的第一道坎。课堂容量动辄上千人,但教授根本不会因为人多就放水。每周的Project(项目)和Lab(实验)能让你忙到飞起,考试题目更是刁钻到让你怀疑人生。根据Berkeleytime(一个学生自发整理的伯克利课程数据网站)的历史数据,CS 61A的平均GPA往往在2.7-2.9之间徘徊(4分制),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只能拿到B-或C+的成绩。一个不留神,拿个C甚至D都是家常便饭,直接把你的总GPA拉下马。

一个在伯克利读EECS(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朋友吐槽说,他上CS 61A的时候,期中考试的全班平均分只有50多分(满分100),教授还得靠“curve”(按比例调整分数)才能让大部分人及格。这已经不是考试了,简直就是大型“学术甄别”现场。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如果说伯克利是硬核的“技术宅”,那UCLA就是光鲜的“六边形战士”。但别以为它在好莱坞旁边就变得温柔了。UCLA的理工科,尤其是工程学院和数学系,同样是挂科重灾区。这里的竞争压力极大,因为学生基数太大了。一门基础化学课可能有三四百人一起上,教授连你的脸都认不清,所有成绩都靠冰冷的数字说话。

UCLA同样实行“curve”制度,但这里的curve有时候不是救你,而是“杀”你。因为你周围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霸,大家都在拼命。你想拿个A,意味着你不仅要考高分,还得比身边80%-90%的同学考得更高。一个朋友在UCLA读数学,他说他的实变函数课,期末考试后,教授直接在黑板上画了个正态分布图,告诉大家:“C-及以上的同学,恭喜你们通过了。”那一刻,教室里一片哀嚎。

所以,如果你向往加州的阳光,请务必做好在图书馆里挑灯夜战、为0.1的GPA拼尽全力的准备。

东海岸的“学术苦行僧”:这里没有轻松的A

别以为只有西海岸“内卷”,东海岸的这些老牌名校,在“折磨”学生方面,那可是鼻祖级别的。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

作为常春藤盟校的“三巨头”之一,普林斯顿的学术声誉无可挑剔。但它也曾因一个“臭名昭著”的政策而闻名——Grade Deflation(分数紧缩)。从2004年到2014年,学校硬性规定,在任何本科课程中,获得A-、A、A+的学生比例不能超过35%。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就算全班都是天才,也必须有65%的人拿不到A类成绩。

虽然这项政策在2014年被废除了,但它所倡导的严苛评分文化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普林斯顿的骨子里。教授们早已习惯了严格的评分标准,并不会因为政策改变就“大放水”。在这里,一个B+可能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我认识的一位学姐,在普林斯顿读经济学,她说她花了一个学期写一篇20页的论文,查阅了上百份文献,自认为写得天衣无缝,最后拿了个A-,都激动得想去教堂祈祷。因为她的很多同学,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只拿到了B或者B-。

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顿大学)

BU可能是这份榜单上最让人意外的学校之一。它的排名虽然不像藤校那么耀眼,但在“为难”学生这件事上,却毫不手软。BU的“分数紧缩”也是出了名的。曾有学生媒体做过调查,对比BU和哈佛大学的给分情况,结果发现BU的平均GPA远低于哈佛。在哈佛,超过一半的成绩是A或A-,而在BU,这个比例要低得多。

一位在BU读传媒的同学就曾抱怨,他们的核心课程,教授会明确告诉他们:“班里最多只有15%的人能拿A,想拿A,就拿出让我无可挑剔的作品。”这种压力下,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变得微妙起来,因为你的分数,是踩着别人的“尸体”上去的。

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学)

芝大有一个广为人知的“黑称”:“where fun goes to die”(乐趣在此终结)。这个称呼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芝大的学术氛围极其浓厚,甚至可以说有些“变态”。它的“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要求所有本科生都必须修读一系列涵盖人文、社科、数理等领域的课程,阅读量之大、讨论之深刻,足以让任何一个新生脱一层皮。

在这里,你可能需要一周读完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并写出一篇深度分析论文。课堂上,教授会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不断挑战你的观点,直到你哑口无言。一个在芝大读政治学的朋友说,他感觉自己四年不是在读大学,而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每天都在被各种伟大的思想“碾压”,GPA能保持在3.0以上,就已经算是胜利了。

理工科的“终极试炼场”:来了就别想睡

如果说上面那些学校是“文理双修”的折磨,那下面这几所,就是纯粹的、高强度的理工科“地狱”。

Caltech (加州理工学院)

Caltech,一个规模很小,但能量巨大的地方。这里的学生,个个都是天才级别的学霸。但即便是天才,到了Caltech也得跪。它的学生与教员比例极低,意味着你会被教授“重点关照”。这里的课程难度和作业量是传说级别的。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Caltech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超过50小时,这还不包括上课时间。

为了防止新生第一学期就被劝退,Caltech非常“贴心”地设置了前两个学期(现在调整为第一学期)的成绩为“Pass/Fail”(通过/不通过)。这给了新生一个缓冲期,但也从侧面印证了这里的学术压力有多恐怖。很多学生都是靠着这个政策才勉强活了下来。一位Caltech的校友在网上分享说,他在校期间,通宵是家常便饭,连续48小时不睡觉赶一个项目也是常有的事。毕业时,他感觉自己的脑细胞和头发一起,永远留在了帕萨迪纳。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内基梅隆大学)

CMU,尤其是它的计算机科学学院(SCS),是所有CS学生的“麦加圣地”。但想在这里“朝圣”,代价是巨大的。CMU的CS课程以其惊人的作业量和项目难度而闻名。这里的学生不是在写代码,就是在去写代码的路上。

一门叫做“15-213: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ystems”的课,是所有SCS学生的噩梦。这门课的Labs(实验项目)极其复杂,需要你对计算机底层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很多人为了完成一个Lab,可以连续几天都睡在机房。网上甚至有“CMU睡眠计算器”这种东西,用来计算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下还能挤出多少睡眠时间。在CMU,GPA能上3.8的,绝对是“肝帝”中的“肝帝”。

Reed College (里德学院)

别以为只有综合性大学才难,顶尖的文理学院,在学术上同样严苛到变态,里德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这所学校以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极高的学业要求著称。最“恐怖”的是,所有里德学院的学生,无论什么专业,毕业前都必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Senior Thesis)。

这不是随便写写的论文,而是一项长达一年的、具有研究性质的学术项目,其标准接近硕士论文的水平。每年春天,当学生们提交论文时,学校会举办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能完成这篇论文活下来,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里的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的阅读量极大,讨论要求极高,教授给分也相当吝啬。如果你想去文理学院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那千万别选里德。

写在最后:我们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瑟瑟发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校列表了?别慌,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劝退大家,而是想告诉你们一个真相:留学从来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名校的光环背后,是需要你用汗水、泪水甚至头发去换的GPA。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第一,别只盯着排名看。选校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下学校的学术文化。上Reddit、知乎、一亩三分地看看在读学生的真实分享,查一查有没有类似Berkeleytime这样的课程数据网站,了解一下你想读的专业的给分情况。信息差,就是你最大的“坑”。

第二,善用你身边所有的资源!Office Hour一定要去!那是你跟教授、助教建立联系、解决问题的最佳机会。学校的Tutoring Center(辅导中心)、Writing Center(写作中心)不是给“差生”准备的,它们是给所有想成功的学生准备的。别因为不好意思就不去,你交的那么贵的学费里,这些服务都是包含的!

第三,学会抱团取暖。找几个靠谱的同学组建学习小组,一起讨论作业、复习备考,效率会高很多。当你在图书馆熬到深夜,发现身边还有一群并肩作战的伙伴时,那种感觉会给你无穷的力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调整好心态。在一门变态难的课上,拿个B或者C,真的不代表你失败了。这只意味着这门课很难,而你已经尽力了。你的价值,绝对不是一个冷冰冰的GPA就能定义的。学会和自己和解,保住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比一个完美的绩点重要得多。

别等到被那封“Academic Probation”的邮件砸醒才后悔。从现在开始,做好准备,去迎接这场注定艰苦但绝对值得的战斗吧!祝你们,都能在自己的梦校里,披荆斩棘,顺利毕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57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