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顶尖实验室的朋友圈

puppy

还在海投简历、只看排名选导师吗?那你就out啦!其实,美国顶尖实验室之间也有一张看不见的“朋友圈”。你的导师师从何处、和哪些大牛经常合作,不仅决定了你手头的资源和项目,更可能悄悄影响你的毕业去向和职业天花板。想知道那些看似独立的实验室是如何强强联合,形成一个个学术圈子的吗?这篇文章就带你深扒一下这些学术圈的“隐形人脉”,教你看懂实验室的“家谱”和合作网络,让你的套磁和申请都更有策略,轻松找到最适合你的“组织”,少走弯路!

小编悄悄话
选导师,别只看他/她是不是“山大王”,更要看他/她是不是“武林盟主”。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但一个圈子的能量是无穷的。这篇文章,就是你的“武林秘籍”,带你读懂门派,看清人脉。

揭秘美国顶尖实验室的朋友圈

去年我认识了两个学弟,Leo和Mark,两人都手握好几个顶尖名校的PhD offer,背景不相上下。最后,Leo去了一所常春藤名校,跟了一位诺奖得主,听起来光芒万丈。而Mark则选择了一所排名稍逊的学校,导师是一位刚刚拿到终身教职的副教授。

当时我们都觉得Leo的选择简直是人生赢家。可一年后,情况却有点出乎意料。Leo的导师虽然名气大,但年事已高,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实验室资源陈旧,项目也都是多年前的老方向。更要命的是,这位大牛独来独往,几乎不与外界合作。Leo感觉自己像在一个孤岛上,每天守着过时的仪器,苦苦挣扎。

反观Mark,他的导师虽然年轻,但却是圈内的社交达人。这位导师的博士导师是业界泰斗,师兄师姐遍布各大顶尖高校和科技公司。他自己也正当壮年,积极参与各种大型合作项目。Mark进组第一年,就跟着导师参加了两次顶级会议,还参与了一个与斯坦福、谷歌合作的大项目,接触到了最前沿的技术和最聪明的大脑。前几天聊天,他兴奋地告诉我,项目的一位合作者,谷歌AI的大佬,对他印象很好,已经向他发出了实习邀请。

Leo和Mark的故事,就是这部“美国学术圈现形记”的开篇。它告诉我们一个残酷又现实的道理:在美国读博,你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导师,更是一个圈子,一张无形的人脉网络。这张网,决定了你的科研资源、合作机会,甚至你未来的职业高度。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张网,看看这些顶尖实验室的“朋友圈”到底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实验室的“朋友圈”?其实就是“家谱”+“饭搭子”

一说到“朋友圈”,你可能想到的是微信里点赞评论的关系。学术圈的“朋友圈”要复杂得多,但核心逻辑差不多。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你的“学术家谱”(Academic Genealogy),另一部分是你的“合作网络”(Collaboration Network)。

“学术家谱”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你导师的师承关系。你的导师从哪里博士毕业?他的导师是谁?他的导师的导师又是谁?这就像一个家族的族谱。一脉相承的师徒关系,往往意味着相似的科研品味、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这个“家族”里的成员,就是你天然的“亲戚”,是你最稳固的后援团。

“合作网络”则更像是你导师现在的“饭搭子”和“玩伴”。他经常和哪些人一起发论文?一起申请经费?一起组织学术会议?这些人可能来自不同的“学术家族”,但因为研究方向相近或互补,而走到了一起。他们是你科研道路上最直接的协作者和资源贡献者。

一个顶尖的实验室,必然是既有深厚的“家底”(强大的学术家谱),又有广泛的“人脉”(活跃的合作网络)。搞懂这两点,比你海投100封邮件都管用。

“学术家谱”:你的导师是谁的“娃”?

在美国学术界,师承关系(advising relationship)是一种近乎神圣的纽带。你的导师,会把你介绍给他的导师,也就是你的“祖师爷”(grand-advisor)。你的导师的其他学生,是你的“学术兄弟姐妹”。你导师的师兄弟,就是你的“师伯师叔”。这个网络,在你还是个学术菜鸟的时候,就能为你提供巨大的庇护和支持。

我们来看一个如雷贯耳的例子: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三巨头”——Geoffrey Hinton, Yann LeCun, 和 Yoshua Bengio。他们三人共同获得了2018年的图灵奖。

Geoffrey Hinton 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他的学术家谱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逻辑学家乔治·布尔。而从他这里,延伸出了一个庞大的“深度学习帝国”。

Yann LeCun(现任Meta首席AI科学家、纽约大学教授)是Hinton在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后。Yoshua Bengio(蒙特利尔大学教授,Mila研究所科学总监)的博士导师也深受Hinton影响,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家族”有多强大?我们来看看Hinton的学生和徒孙们都去了哪里。他的博士生之一,Ilya Sutskever,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及前首席科学家,就是那个开发出ChatGPT的公司。另一位学生Zoubin Ghahramani,曾是Uber的首席科学家,现在是Google Brain的负责人。而Yann LeCun的学生们,也同样遍布谷歌、Facebook、苹果等各大AI实验室。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幸进入这个“学术家族”中的任何一个实验室,比如成了LeCun的学生。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你的“祖师爷”是Hinton,你的导师是LeCun,你的“师伯”可能是Bengio。你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台下坐着的可能就是这些教科书里的人物。他们对你的研究方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你发的论文,更容易被这个圈子的人看到和引用。

其次,你将拥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亲友团”。当你研究遇到瓶颈,你的导师可能会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懂,但我师兄Ilya在OpenAI,我帮你问问他。”当你毕业找工作,你的推荐信不仅有LeCun的签名,甚至可能得到Hinton的背书。据统计,在顶级的AI会议如NeurIPS或ICML上,来自这个“Hinton学派”的论文和学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2022年的NeurIPS会议,接收论文最多的机构前几名,如Google, MIT, Stanford, CMU,其核心AI团队里都有大量这个学派的成员。进入这样的实验室,你等于拿到了一张进入AI核心圈层的门票。

“合作网络”:谁是你导师的“铁哥们”?

如果说“学术家谱”是你与生俱来的“血缘”,那么“合作网络”就是你导师后天打拼的“江山”。它更直接地影响你读博期间的日常科研生活。

现代科学研究,尤其是前沿领域,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一个复杂的项目,往往需要生物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和临床医生等共同完成。你的导师有没有能力组织或参与这样的大型合作,直接决定了你的项目level和你能接触到的资源。

我们再来看一个生物医学领域的例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人物,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nnifer Doudn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另一位核心贡献者张锋(Feng Zhang,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他们本身就是巨大的学术网络核心。

我们以张锋所在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为例。这个研究所本身就是一个为了“合作”而生的怪物。它不是一个传统的院系,而是一个由MIT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的独立研究机构,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机构合作。

假如你在张锋的实验室读博。你的课题可能是开发一种新的CRISPR工具来治疗某种遗传病。这个项目会如何运作?

首先,你可能需要和博德研究所内的另一个实验室合作,他们专门研究这种疾病的分子机理。然后,你需要与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如麻省总医院)的临床医生团队合作,获取病人样本。在数据分析阶段,你可能会求助于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计算生物学家,他们会帮你建立复杂的算法模型。最后,当技术有了突破,你还可能与博德研究所孵化的生物技术公司合作,进行技术转化。

我们随便在PubMed上检索一篇张锋作为通讯作者的高影响力论文,比如2021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关于RNA编辑的文章。你会看到作者单位列表长得吓人:除了博德研究所,还有MIT的多个院系、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这篇论文的几十个作者,构成了一个临时的“复仇者联盟”。

身处这样的合作网络中,你获得的远不止是实验数据。你能亲眼看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是如何从一个想法,变成跨学科合作的现实。你能和来自不同背景的顶尖人才交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技能。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数据,由多个研究机构(multi-PI)共同申请的R01科研基金,其平均资助金额和成功率,往往高于单一机构的申请。你的导师越是善于合作,你手头的项目就越不差钱,也越有影响力。

实操指南:如何“扒”出这些隐形人脉?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才能查到这些信息呢?别急,我给你准备了一套“人肉搜索”指南,保证让你在套磁前,就把心仪导师的“家底”摸个一清二楚。

第一步:从教授的个人主页和CV开挖

这是最直接、最官方的信息来源。仔细看他的简历(Curriculum Vitae, CV)。在“Education”或“Training”部分,找到他的博士毕业院校和导师(PhD Advisor)。这就是他的“根”。记下这个名字,你的调查就可以顺藤摸瓜了。

第二步:玩转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和专业数据库

打开Google Scholar,搜索这位教授的名字。在他的个人主页,你能看到他的所有出版物、被引用次数,以及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Co-authors”(合作作者)。点开这个列表,看看谁和他合作最频繁。这些人就是他合作网络里的核心成员。你可以再点进这些合作者的主页,看看他们的背景,这样一张网络图就慢慢清晰了。

对于特定领域,还有专门的“家谱”网站。比如,神经科学领域有 `Neurotree`,数学领域有 `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你把导师的名字输进去,就能看到一棵完整的“学术家族树”,上至祖师爷,下至徒子徒孙,一目了然。

对于生物医学,`PubMed` 是你的好朋友。搜索导师的论文,特别注意那些大型项目。论文作者列表里,如果有多个“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这通常意味着一个深度的合作关系。

第三步:关注大型研究中心和项目经费

顶尖学者通常不是孤军奋战,他们往往是某个大型研究中心或计划的核心成员。在教授的个人主页或院系网站上,留意他是否隶属于某个“Center”、“Institute”或“Initiative”。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工程研究中心”(ERC),或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项目计划基金”(P01 Grant),这些都是由多个实验室共同承担的大项目。如果你的目标导师是这类项目的负责人(PI)或核心成员(Co-PI),恭喜你,你找到了一个资源富饶的“组织”。这些信息通常可以在NSF或NIH的公开数据库里查到。

第四步:利用社交媒体和会议信息

别小看Twitter(现在叫X)。大量的科学家活跃在上面,分享最新的研究,讨论学术热点。关注你的目标导师,看看他都关注了谁,和谁互动频繁,经常转发谁的帖子。这能让你对他的“朋友圈”有一个非常直观和鲜活的了解。

另外,去查查你所在领域的顶级会议的组委会名单(Organizing Committee)或程序委员会名单(Program Committee)。如果你的导师和某些人常年共同出现在这些名单上,说明他们在圈内地位相当,并且关系密切。

通过这几步,你就能在申请前,为自己画出一幅详细的“学术圈人脉地图”。这张地图,会告诉你哪些实验室是真正的资源枢纽,哪些导师能为你提供最广阔的平台。

别只看山顶,要看上山的路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选择读博,就像是选择一次长途跋涉的登山。很多人只盯着那座最高的山峰——那个名气最大的教授,却忽略了登山的路径、装备和同行的伙伴。

一个看似不那么高耸,但路径清晰、补给充足、向导经验丰富、沿途还有各路高手结伴同行的山峰,可能远比那座孤高清冷的最高峰,更适合你攀登。

所以,下次当你在浏览器里收藏一个又一个教授的主页时,别再只问“他发了多少篇Nature/Science?”或者“他的H-index有多高?”。试着问问自己:

“他的‘家族’是谁?这个家族的风格我喜欢吗?”

“他的‘饭搭子’都有谁?这些人能让我的研究变得更有趣、更有影响力吗?”

搞清楚这些问题,你的申请和套磁才会更有策略,也更能找到那个真正适合你的“组织”。毕竟,读博这趟艰苦的旅行,跟谁同行,比目的地本身更重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78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