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港前三,请避开这些神仙打架专业

puppy

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的背景还不错,但申请港前三(港大、港中文、港科大)时还是心里没底,生怕申请信石沉大海?别慌,很多时候可能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一不小心闯进了“神仙打架”的专业!像金融、计算机、商业分析、新媒体这些领域,每年都挤满了各路大神,竞争堪称白热化。其实,聪明的申请是懂得策略性“避雷”。这篇文章就来帮你盘点一下,究竟哪些专业是真正的“卷王”,又有哪些实力强劲、未来可期但相对更容易上岸的“宝藏”选择,让你巧妙实现弯道超车,大大提高录取成功率!

文章食用指南:聪明选手的避坑手册
这篇文章不是劝你放弃梦想,而是帮你更科学地实现它。申请季就像一场信息战,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咱们的目标不是“头铁”硬刚,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成功率最高的那条路。请记住,最热门的不等于最适合你,而拿到一个顶尖大学的入场券,才是开启未来的金钥匙。

嗨,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在留学路上排雷的小编。

最近是不是刷小红书刷得有点焦虑?看到各种“双非逆袭港中文”“海本大神喜提港大 offer”的帖子,再看看自己手里的申请材料,心里是不是有点发毛?

让我想起去年带的一个学妹,叫琳琳。她本科是国内一所头部 985 的会计专业,GPA 3.7/4.0,雅思 7.5,还考了个 GMAT 720,在毕马威和中金各有一段含金量不低的实习。这背景,说实话,相当能打了。她信心满满地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的金融硕士上。结果呢?从十一月等到次年三月,收到的不是面试邀请,而是一封封冰冷的拒信。琳琳当时都快抑郁了,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声音都在抖:“学长,我是不是很差?为什么他们看都不看我一眼?”

我跟她说:“你不是差,你是勇。你勇敢地闯进了神仙打架的‘决赛圈’。”

真的,很多时候申请失败,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你选择的赛道,挤满了从全球各地来的“六边形战士”。他们可能不仅背景和你一样强,甚至还有海外交换经历、顶刊论文、编程技能满点……在这样的池子里,录取变得像中彩票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最实际的话题:申请港前三,到底该如何策略性地“避雷”?哪些专业是公认的“卷王之王”,我们又该如何另辟蹊径,找到那些实力强劲、未来可期,但录取难度相对友好的“宝藏专业”,实现弯道超车?

第一梯队“卷王”:神仙打架,凡人勿近

我们先来点名几个每年都会上演“腥风血雨”的专业。如果你不是手握顶配背景,建议慎重考虑,或者至少把它们放在 a dream school list 里,而不是 all in。

1. 商科中的战斗机:金融 (Finance) & 商业分析 (Business Analytics)

这俩简直是商学院申请的“两大天坑”,每年收到的申请材料能堆成山。

金融类专业(MSc in Finance, Investment Management 等)

港前三的金融,一直是内地顶尖本科生和海本精英的必争之地。有多夸张?我们来看一组非官方但流传很广的数据。去年,港科大(HKUST)的投资管理硕士(MSc IM)据传收到了超过 4000 份申请,而最终录取的 full-time 学生不到 100 人,报录比超过了 40:1。港大(HKU)的金融硕士(MFin)和港中文(CUHK)的金融硕士(MSc Finance)情况也类似。

来看看能上岸的都是些什么神仙。我认识一个去年被港大 MFin 录取的同学,他的背景是:清华本科,GPA 3.9+,托福 110+,GMAT 760,两段中信建投和高盛的实习,手里还握着一篇 C 刊论文。看到这个配置,是不是感觉有点窒息?对于普通 985 或者 211 的同学来说,即便你的分数和实习都达标,也很可能在“本科院校”这一关就被无情地刷掉了。

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 BA)

BA 是近五年来异军突起的新晋“卷王”。因为它文理通吃,学商科的想转码,学计算机的想离钱更近,学文科的也想掌握点数据技能,于是所有人都挤进了这个赛道。

港科大的 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 (MSBA) 是出了名的难申。根据官网公布的 2023 Fall Class Profile,录取学生的平均 GMAT 成绩是 710,GRE 的 Quant 部分平均分高达 168。这还只是平均分!更关键的是,这个项目非常看重你的数理和编程背景。一个典型的录取者可能是:复旦大学统计学专业,GPA 3.8,熟练掌握 Python、R、SQL,参加过好几个数据建模比赛,还有在字节跳动做数据分析师的实习经历。

如果你只是商科背景,仅仅上过几节高数课,会用 Excel,那么在申请 BA 时真的毫无优势可言。每年都有大量背景优秀的同学,因为量化能力不够突出,而被 BA 无情拒绝。

2. 工科里的顶流: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互联网大厂的高薪神话,让 CS 成为了全球最热门的专业,没有之一。香港的 CS 项目,自然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港中文的 MSc in Computer Science 项目,据内部同学分享,近两年的申请量都是以每年 30% 的速度在增长,申请人数早已突破 5000 大关,而录取名额只有 200 个左右。录取者中,超过一半来自国内的 C9 高校(清北复交浙南科武哈)的计算机或软件工程专业。

港科大的 MSc in Big Data Technology (BDT) 更是卷中之卷。这个项目由计算机学院和数学系联合开设,对申请者的数学和编程能力要求极高。官网明确写着,希望申请者有非常强的 STEM 背景。一个去年被录取的学生案例是: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GPA 92/100,有 ACM 竞赛获奖经历,在腾讯做过算法工程师实习。这个项目的 Bar 高到什么程度?很多 GPA 3.5 以下的 985 CS 科班生,连面试的机会都拿不到。

如果你是跨专业申请 CS,没有扎实的编程项目经验或者相关工作经验,想在港前三上岸,难度真的不亚于“登天”。

3. 文社科的明珠:新媒体 (New Media) & 传播学 (Communication)

别以为文社科就不卷了,有些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输给商科和工科。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港中文的传播学相关专业。

香港中文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亚洲的翘楚,其下的新媒体(MSc in New Media)、全球传播(MA in Global Communication)、企业传播(MSc in Corporate Communication)等都是王牌项目。因为对本科背景要求相对宽松,吸引了大量来自英语、新闻、广告、市场营销甚至商科的同学申请。

以新媒体硕士为例,每年申请人数都在 2000 人以上,而最终录取名额只有 70-80 人。录取的学生背景非常多元化,但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点:软实力超强。比如,有人是 211 英语专业,但运营着一个十万粉丝的公众号;有人是 985 新闻系,在中央电视台有过深度实习;还有海本的同学,在校期间拍的纪录片在国外电影节上获过奖。

在这个领域,高 GPA 和语言成绩只是入场券,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独特的作品集、深刻的行业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你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很容易就被淹没在茫茫申请大军中。

换个赛道:这些“宝藏专业”让你弯道超车

好了,泼了这么多冷水,是不是感觉留学路漫漫,希望渺茫?别急!“卷王”专业进不去,不代表港前三的大门就对你关闭了。聪明的申请者,懂得如何“田忌赛马”。下面,我就给大家推荐一些实力强劲、就业前景好,但相对没有那么“挤”的宝藏专业。

1. 商科的智慧之选:绕开金融,拥抱“泛商科”

如果你对商科情有独钟,但又不想在金融的独木桥上挤破头,不妨看看这些选择:

会计 (Accountancy):港大、港中文、港科大都开设有会计硕士。相比金融,会计硕士的申请难度要低一个量级。因为专业性强,劝退了很多非科班的同学,而且课程设置更偏向实践和考证(比如 HKICPA),对于想在香港从事审计、税务等专业服务领域的同学来说,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比如港中文的 Master of Accountancy,每年的招生规模相对较大,对本科院校的卡控也没有金融那么死,会给很多双非财经院校的优秀学生机会。

信息系统管理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ISM):这个专业是商科和 IT 的完美结合,特别适合那些有一定量化基础但又不想纯写代码的商科同学。港科大的 MSc in ISM 是其王牌项目之一,课程既涉及商业战略,又涵盖数据库、商业编程等技术内容。它的申请人数远少于同校的 BA 和金融,但毕业生非常受咨询公司、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的欢迎,起薪也很可观。去年有个中山大学管理学背景的同学,GPA 3.6,有一段 IBM 的实习,主申 BA 被拒,但顺利拿到了 HKUST ISM 的 offer。

电子商务与物流技术 (E-Commerce and Logistics Technologies):这是港中文开设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交叉学科项目。它结合了计算机、管理学和物流学。在全球电商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非常抢手。因为它名字里带“物流”,吓跑了不少人,但实际上课程非常硬核,就业方向包括电商平台的产品经理、供应链分析师等。申请竞争远小于 CS 和 BA。

2. 理工科的B计划:从“大热”到“专精”

如果你是理工科背景,但感觉自己的背景卷不过 CS 大神,可以考虑这些方向:

工程管理 (Engineer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EEM):这是港科大的一个王牌项目,旨在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它非常适合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或者想要转型做项目管理、产品经理的应届生。因为要求有工科背景,直接过滤掉了大量商科和文科的申请者。录取难度比同校的 BDT、CS 要友好得多。我认识一个华南理工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GPA 85,毕业后在一家制造业公司做了两年项目助理,成功申请到了这个项目,现在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做产品经理,发展得非常好。

金融科技 (Financial Technology, FinTech):FinTech 是金融和科技的交叉领域,虽然也很火,但它的申请门槛更明确:需要你有比较强的编程和数理能力。这就直接把很多纯商科背景的申请者挡在了门外,使得竞争激烈程度比纯金融要低一些。港大和港科大都有这个项目。如果你是计算机、数学、统计或者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对金融又很感兴趣,那么 FinTech 绝对是你的最佳赛道。它比申请 CS 多了一个金融应用的出口,比申请金融又多了一个技术壁垒的优势。

3. 文社科的蓝海:发掘高精尖的“潜力股”

文社科的同学,不要只盯着传媒。香港的教育和公共管理领域,同样拥有世界顶级的资源。

教育学 (Education):香港大学的教育学院常年位居世界前十,实力超群。其下的硕士项目非常细分,比如教育心理学、图书馆与信息管理、对外汉语教学等。这些专业的专业性很强,申请者需要有相关的背景或浓厚的兴趣。比如,你想申请 ME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最好本科就是汉语言文学或对外汉语专业。这种专业壁垒,使得它的申请人数相对可控。毕业后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内地当中学老师、从事教育研究或进入教育科技公司,前景都非常广阔。

公共政策/管理 (Public Policy/Management):港大、港中文、港科大都有顶级的公共管理学院。这些项目旨在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分析和管理人才。它们对申请者的本科专业限制不严,欢迎来自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甚至理工科的同学。比如港科大的 MSc in Public Policy (MPP),非常注重用数据分析来解决政策问题,很受有量化背景的同学青睐。相比于动辄几千人申请的商科,公共政策的申请人数要少得多,但课程质量和校友资源一点不差。毕业生可以去政府、非营利组织、智库,也有很多进入了咨询行业。

语言学/翻译 (Linguistics/Translation):如果你对语言有天赋和热爱,港中文的语言学和翻译系绝对是殿堂级的存在。这些专业因为门槛高、需要极强的语言功底,所以申请者不会“泛滥”。如果你本科是英语或小语种专业,成绩优异,有相关的翻译实践经验,申请这些专业会比跨专业申请新媒体有更大的优势。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不要用自己的短板,去挑战别人的长板。

申请季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策略选择的博弈。看到别人拿到热门专业的 offer,我们当然会羡慕,但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分析一下,那条路真的适合我吗?我的背景,在这条路上有多大的胜算?

与其挤破头去追逐那 1% 的希望,不如换个思路,找到那条 50% 甚至 70% 成功率的康庄大道。港前三的好专业真的很多,每一个都能为你提供顶级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平台。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找到那个最能发挥你自身优势,又能满足你未来发展需求的“最优解”。

别再盲目跟风了,花点时间好好研究一下课程设置,看看项目的 class profile,最重要的是,问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当你找到答案时,那个最适合你的 offer,也许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775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