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本科和硕士的差距有多大?

puppy

正在考虑来日本读研的你,是不是觉得硕士不过是本科的“Plus版”?那可就想错啦!从上大课、刷学分,到天天泡在研究室、跟着教授“死磕”一个课题,这绝不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你的生活重心、社交圈,甚至未来找工作(就活)的赛道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本科生和“院生”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同?这篇文章就用大白话跟你聊聊那些过来人才知道的真实体验,帮你提前看清道路,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少走弯路!

本科 vs. 硕士 核心差异速览本科生 (学部生)硕士生 (大学院生)
学习目标广度优先,吸收知识,修满学分毕业。深度优先,创造知识,完成研究课题。
日常重心上课、社团、打工、社交,生活丰富多彩。研究室是“家”,实验、论文、学会是日常。
核心人脉社团伙伴、同班同学,圈子广而泛。导师、研究室前辈后辈,圈子小而精。
就业路径海投几十家公司,看重个人潜能。目标明确,技术岗多靠教授推荐,专业对口。

上周五晚上,我约了两个朋友吃饭。小A是早稻田大学商学部大三的学生,小B是东京工业大学读情报理工的硕士二年级生。

我在Line群里发消息:“周五晚上七点,新宿约个烧肉怎么样?”

小A秒回:“好耶!我六点打工结束,正好!”

群里沉默了半小时,小B才慢悠悠地回了一句:“抱歉,我可能得八点半以后了,今天教授突然要开会检查数据进度,估计又要耗到很晚……”

看着这条消息,我笑了。这不就是日本“学部生”和“大学院生”最真实的写照吗?一个在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另一个则在学术的道路上“苦修”。

很多准备来日本读研的同学,可能会简单地把硕士看作本科的“升级版”,觉得不就是多上两年课,多写个毕业论文嘛。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可就太天真了!这其中的差别,简直就像从地球跳到了火星。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大白话跟你聊聊,从学部到大学院,你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习模式:从“海绵吸水”到“一口深井”

本科四年,关键词是“广度”。你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被扔进知识的海洋里,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吸收。上百人的大教室里,教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你在下面奋笔疾书,目标明确——期末考试拿个好成绩,顺利刷到学分。除了专业课,你还要上各种各样的“一般教养科目”,比如第二外语、艺术史、心理学入门等等。整个过程是“输入型”的,学校给你什么,你就学什么。

我认识一个庆应大学法学部的学弟,他大二的时候,一周要上十几门课,从民法总论到国际政治,还要去修一门“体育科学”。他的目标很简单:“只要能拿‘可’(及格),顺利毕业就行。” 这代表了绝大多数本科生的心态,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可一旦你踏入大学院的大门,一切都变了。硕士两年的关键词是“深度”。你不再是海绵,而是变成了一把钻头,目标是朝着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狠狠地钻下去,直到挖出一点属于自己的新东西。你的主战场从大教室转移到了只有几个人的“ゼミ”(Seminar,研讨会)和你的“研究室”。

在这里,你不再是单纯地听讲,而是要不停地“输出”。每周,你都要阅读大量的顶尖期刊论文,然后向教授和同门师兄弟做发表(Presentation),接受大家的轮番“拷问”。“你这个研究的创新点在哪里?”“你的实验数据能支撑你的结论吗?”“你这个理论模型考虑过某某学者的反论吗?”——这样的对话,会成为你的日常。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的调查,日本大学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的比例只有12.5%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这从侧面说明,读研在日本被看作是一条更专门、更辛苦的道路,是为那些真正想做研究的人准备的。你的最终目标不是通过考试,而是要完成一部几万甚至十几万字的“修士论文”,这篇论文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研究成果,否则根本无法毕业。

生活重心:从“花花世界”到“研究室两点一线”

还记得本科时期的你吗?生活被切割成好几块。上课是一块,参加社团(サークル)活动是另一块,每周去居酒屋或卡拉OK打工又是一块,剩下的时间还要和朋友聚会、旅行。你的身份是多重的:学生、社团干事、打工人和“玩咖”。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和无限可能。

我的朋友小A就是这样,他加入了学校的网球社,每周训练三次;在一家连锁咖啡店打工,每周排班四天;剩下的时间,不是在跟朋友联谊(飲み会),就是在规划下一个假期的旅行。他告诉我,大学就是要体验一切,不然就亏了。

然而,当你成为一名“院生”(大学院生),你的生活重心会发生急剧收缩。你的世界中心,就是那间小小的研究室。特别是在理工科,很多研究室都有所谓的“コアタイム”(Core Time),比如早上10点到下午5点,你必须待在研究室里。但这不代表5点就能下班,对于很多做实验的学生来说,晚上和周末泡在实验室是家常便饭。

我认识一个在东大读生命科学博士的前辈,他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这种细胞的培养周期非常奇特,导致他必须每隔6小时就去观察并记录数据,无论是凌晨3点还是周末的下午。他的手机里设置了无数个闹钟,生活完全被实验周期所支配。他开玩笑说:“我现在比我养的细胞还自律。”

在研究室里,你会分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座位,这里就是你未来两年的“工位”。你的导师(教授)、前辈(先輩)和后辈(後輩)构成了你最核心的人际关系。你的喜怒哀乐,往往都和研究进展紧密相连:实验成功了,你会开心一整天;被教授批评了,你可能会沮丧好几天。打工?大多数院生会选择做TA(助教)或者RA(研究助理),既能赚点生活费,又和自己的研究相关。至于社团活动和联谊,早就成了遥远的回忆。

社交圈子:从“遍地开花”到“垂直深耕”

本科生的社交是“水平的”。你在各种场合认识各种专业、各种年级的人。今天在社团迎新会上认识了文学部的小姐姐,明天在英语课上跟经济学部的同学分到一组,后天打工时又结识了校外的朋友。你的微信和Line列表里好友无数,大家背景各异,聊的话题天南地北,社交圈子像一张无限延伸的网。

但这种社交广而不深,很多人可能只是点头之交,毕业后就再无联系。

研究生的社交则是“垂直的”。你的圈子急剧缩小,主要成员就是你研究室的十几个人,以及和你研究方向相近的其他院生。你们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聊的话题也离不开各自的课题。“你的数据跑得怎么样了?”“下周的学会,你准备发哪篇论文?”“这个算法你觉得用Python实现好还是用C++?”

虽然圈子小了,但这种关系的“浓度”却极高。因为你们是“战友”,在学术这条孤独的道路上互相扶持。你的前辈会手把手教你使用实验仪器,帮你修改发表的PPT;在你写不出论文快要崩溃的时候,同门会拉你去喝一杯,告诉你他们也经历过这一切。这种“革命友谊”非常牢固,很多人毕业多年后,联系最紧密的依然是研究室的伙伴。

此外,院生的社交还会扩展到学术会议(学会)上。你不再是台下的听众,而是要作为发表者,向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展示你的研究成果。这是一种全新的、更专业的社交方式。你可能会在会场上认识某位学术界的大牛,也可能和另一所大学做相似研究的学生一见如故。你的社交不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就职赛道:从“广撒网”到“精准打击”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一点了。在日本,“就活”(就职活动)是决定人生的重要一战。本科生和硕士生的玩法完全不同。

本科生的就活,特别是文科生,堪称一场“体力与毅力的比拼”。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大家统一换上黑西装,奔波于一场又一场的企业说明会。根据日本求职网站Recruit的调查,2024届毕业生平均每人要申请(Entry)超过25家公司。企业在招聘本科生时,更看重的是你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发展潜力,即所谓的“ポテンシャル採用”(潜力录用),专业对口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而硕士生的就活,则更像是一次“精准打击”。

对于理工科的硕士生来说,他们手握巨大的优势。很多知名企业会直接与大学的研究室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固定的招聘名额。你的教授会直接把你推荐给公司的HR,省去了海投简历和层层面试的繁琐过程。这种“学校推荐”的成功率极高。因为你两年的研究经历已经证明了你的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要的就是你这个“即战力”。

回报也是实实在在的。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23年的薪资调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每月237,300日元,而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则达到了275,600日元。这近4万日元的差距,就是对你两年研究生涯的直接肯定。

不过,对于文科硕士来说,情况要复杂一些。除非你的专业非常对口(比如法律、国际关系等),否则硕士学历在就活中带来的优势并不像理工科那么明显。甚至有些公司会因为你年龄偏大、对薪资期望更高而有所顾虑。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科读硕没有意义。你通过研究所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深度分析能力,如果能在面试中很好地展现出来,同样会成为你强有力的武器。

一个读社会学硕士的朋友,在就活时就巧妙地将自己的硕士论文研究(关于社交媒体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与一家广告公司的市场分析岗位联系起来,最终成功拿到了内定。他告诉我们:“关键是让对方相信,你这两年不只是在读书,而是真正掌握了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告诉你读研好或不好。本科和硕士,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

选择读本科,你可以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尽情体验青春的多姿多彩。

选择读硕士,你将有机会在一个领域里深耕,体验创造知识的艰辛与快乐,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你做出决定前,别只看那些光鲜的毕业去向,也别只听信“读研=好工作”的简单论调。问问自己:你真的对某个领域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为之付出两年的专注和寂寞吗?找你心仪研究室的前辈聊一聊,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感受,看看那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这条路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看清了风景再上路,你的日本留学之旅才会更踏实、更精彩。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85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