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研究型硕士(Research Master) | 确定学术兴趣、联系导师、撰写研究计划 | 需较强独立研究能力,适合读博规划 |
| 授课型硕士(Taught Master) | 选择课程、完成作业、参加考试 | 更注重实用技能,适合就业导向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到国外时,看着学校官网上的“Master of Science”和“Master of Arts”两个选项,心里直打鼓。到底是选研究型还是授课型?其实,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你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 我有个朋友小林,他在英国读的是研究型硕士,结果毕业时发现自己对学术研究并不感兴趣,反而更想进入企业工作。他后来花了大半年时间转专业,才找到合适的方向。这种经历很多人都有,所以早点弄清楚自己要什么,真的很重要。 研究型硕士更适合那些打算继续读博士的同学。比如在加拿大,UBC的研究生院就非常注重研究能力培养。他们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个明确的研究课题,并且需要导师的推荐信。如果你希望将来在大学或科研机构工作,这种模式是最佳选择。 授课型硕士则更偏向于职业技能培训。比如美国的纽约大学(NYU),它的很多硕士项目都以实践为主。像金融工程这样的课程,会安排学生去投行实习,甚至直接参与项目。这类课程通常不需要写论文,更多是上课、做作业和考试。如果你的目标是尽快找工作,那这种模式更合适。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也会影响你的选择。在英国,研究型硕士一般需要两年,而授课型通常是1年。比如曼彻斯特大学的授课型硕士,一年就能拿到学位,适合想要快速进入职场的人。而在澳洲,很多学校提供“研究+授课”混合型硕士,既可以学理论,也能做研究,适合想兼顾两者的学生。 课程结构也是个重要参考因素。研究型硕士通常没有固定课程表,学生主要跟着导师做课题。而授课型硕士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凑,每周都有课,作业和考试也多。比如悉尼大学的授课型硕士,学生每周需要上至少20小时的课程,压力相对较大。 导师指导也是一个关键点。研究型硕士的学生必须和导师保持密切沟通,导师会帮你设计研究方向,甚至参与论文写作。但授课型硕士的导师更多是负责教学,不会花太多时间辅导学生。比如在UCL,研究型硕士的导师会定期与学生开会,讨论研究进展,而授课型硕士的导师可能一年只见一次。 职业发展方面,研究型硕士毕业生往往更容易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比如剑桥大学的博士项目,大部分申请者都是研究型硕士出身。而授课型硕士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尤其是商科和工程类专业。比如MIT的MBA项目,虽然不是研究型,但毕业生就业率极高,很多公司都会优先录取。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方向,可以先尝试选授课型硕士。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工作经验,再考虑是否继续深造。比如在美国,很多学生在读完授课型硕士后,再去申请博士,这样更有优势。但如果你已经明确想走学术路线,那就尽早选择研究型硕士。 别被“硕士”这个头衔吓住。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授课型,关键是看它能不能帮你实现目标。不要因为别人选了研究型,你就跟着选,也不要因为听起来简单,就盲目选择授课型。真正重要的,是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选错类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早点搞清楚,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