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优秀文书的核心要素 | 明确个人故事、真实表达个性、关联专业目标 | 避免空泛、突出独特性、匹配学校要求 |
记得去年有个朋友申请UBC的商科,他写了一篇关于自己如何从一个小城市走出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锻炼领导力的文章。招生官看完后直接说:“这个学生很有想法。”后来他真的被录取了。
其实很多留学生在写文书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只要把经历罗列出来就行。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能让人记住的故事。
举个例子,NYU的工程学院特别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你只是写“我热爱编程”,那可能没什么特别。但如果你写“我在高中时和同学一起开发了一个帮助聋哑人沟通的应用程序”,这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例子。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斯坦福喜欢有创意的人,MIT则更注重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你在写文书的时候,一定要先研究目标学校的录取偏好。
很多人问,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文书显得真实?其实很简单,就是别编故事。你不需要去迎合别人期待,而是要讲出自己真实的成长经历。
比如有一个学生申请的是心理学方向,他没有写那些标准的“我想帮助他人”之类的话,而是讲自己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如何学会了理解和共情。这种真诚的表达,反而更容易引起共鸣。
文书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你的经历和目标专业联系起来。不是说你要堆砌课程或者成绩,而是要展示你是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比如有人申请建筑学,可以写自己小时候对空间结构的兴趣,然后讲大学期间参与的项目,最后说明未来想在哪个方向发展。这样层层递进,自然又清晰。
其实写文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给招生官画一幅自画像。你希望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立体、有温度、有潜力的人,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简历内容。
有些同学会担心自己的经历不够“高级”,其实没必要。关键是你怎么讲述这些经历。哪怕是一次普通的实习,只要写得生动,也能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怕暴露缺点。适度的自我反思反而会让文书更有深度。比如你可以写“我曾经因为太追求完美而错过了一个重要机会”,然后说明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被“标准化”的模板限制,觉得自己必须按照某种格式来写。但其实最好的文书,都是有个性的。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故事。
写文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招生官看到你的独特之处。你不需要成为“最厉害”的那个人,只需要成为“最适合”的那个。
现在想想,当年如果早点明白这些道理,也许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在无效的修改上。现在的你,也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你还在纠结怎么开始写文书,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想告诉招生官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希望他们记住我的哪一点?答案就在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