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某些大学学位可能让雇主忽略你的简历 | 了解市场需求、选择有就业前景的专业 | 避免高学历低就业的困境 |
去年,我有个朋友在加拿大读完硕士后投了十几份简历,结果全被拒。他学的是“文化研究”,听起来挺高级,但公司HR看到简历直接划掉。后来他才知道,这个专业在本地企业里几乎没人要。
很多留学生以为只要拿到名校文凭,就能找到好工作。其实不然。有些学位看似光鲜,实际却让雇主觉得你根本不适合他们的岗位。
比如,美国纽约大学(NYU)的某些艺术类专业,课程偏理论,实践机会少。毕业后想进广告或媒体行业,简历上写“视觉传达”可能不如“市场营销”有吸引力。
再比如,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虽然排名不错,但它的“人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很窄,除非你想做学术研究,否则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不只是国外学校,国内的一些海外合作项目也存在类似问题。有些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和国内高校差不多,甚至更偏理论,毕业生找工作时反而不如本土毕业生有竞争力。
像英国一些小众大学,虽然宣传自己是“世界排名前200”,但实际就业率不高。雇主更看重的是学校是否与产业有联系,而不是单纯看排名。
有些留学生为了追求“热门专业”,选了计算机科学,但课程内容陈旧,没有接触最新的编程语言或技术,结果毕业时发现,自己连实习机会都难找。
还有些专业看起来“实用”,但实际就业市场已经饱和。比如,商科中的“国际商务”在很多国家都供过于求,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实习经历,很容易被淹没在简历堆里。
留学政策也在影响就业前景。比如,美国的STEM专业毕业生可以申请3年工作签证,而其他专业只能拿1年。如果你学的是非STEM领域,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就业压力。
有些专业看似有前途,但实际需要多年经验才能出头。比如,艺术设计类工作,刚毕业的学生往往难以获得高薪职位,除非有独特的作品集或人脉资源。
如果你真的想提升竞争力,不妨多关注行业动态,看看哪些技能最吃香。比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营销等方向,现在企业都在抢人。
不要只看学校名气,而是要看课程是否实用,是否有实习机会。有些学校虽然排名不高,但和当地企业合作紧密,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如果发现自己学的专业不太对路,尽早调整方向。转专业、辅修、参加线上课程都是可行的办法。关键是别等到毕业才后悔。
记住,学历只是敲门砖,真正决定你能否拿到offer的,是你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别让“高学历低就业”的悲剧发生在你身上。提前规划,选对专业,才是通往好工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