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 英国高校中国学生数量激增 | 主动参与当地活动,多和本地同学交流 | 不要只和中国人待在一起,避免文化封闭 |
| 课堂上出现“中文授课”现象 | 尝试用英语表达观点,提高语言能力 | 学习过程中要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
| 小组作业中依赖中文沟通 | 积极融入团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 避免过度依赖母语,影响学术表现 |
去年刚到伦敦读研的时候,我第一堂课就惊呆了。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得神采飞扬,可我坐在前排愣是听不懂一句。抬头一看,发现整个教室里几乎全是中国人。后来才知道,这门课的选修人数本来就少,再加上我们班有十几个来自中国的同学,结果课堂氛围像极了国内大学的“中文授课”。那会儿我就想,是不是大家都太怕说错话,干脆直接用中文讨论?
其实不只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在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次讲座上,我看到一个教授拿着PPT讲解英国历史,结果全班人用中文提问,甚至有人用手机翻译软件实时翻译内容。这种场景虽然听起来有点荒诞,但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中国留学生为了不耽误学习进度,会选择和同校的中国同学组队,久而久之,课堂变成了“中文课堂”,反而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国际化氛围。
我有个朋友在曼彻斯特大学读金融专业,有一次小组作业需要做一个市场分析报告。他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国家,按理说应该有很多不同的视角。结果他发现,大家开会时都用中文交流,连讨论项目细节都靠微信发消息。后来他们组里的一个英国同学实在忍不住了,直接问:“你们为什么不用英语交流?”那个中国同学还一脸困惑地说:“因为大家都会中文啊。”
这种情况在一些热门专业里特别明显。比如商科、工程、计算机这些专业,很多中国学生扎堆选择。以帝国理工为例,他们的工程类课程里,中国学生的比例一度高达30%以上。有些课程甚至被戏称为“中国课堂”,因为上课时基本都是中国人,老师也习惯了这种模式。有时候老师讲完一句话,还要停下来解释一遍,确保中国学生能听懂。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纽约大学(NYU)的课程安排。虽然它在美国,但它的国际生比例非常高,尤其在中国学生中很受欢迎。不过有一次,我在一次课堂上听到几个中国学生用中文讨论作业,旁边的一个美国同学听不懂,直接问:“你们是不是在讲中文?”那个中国学生笑着说:“对啊,你不是也学中文吗?”这个小插曲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校,如果大家只和同国人交流,也会失去很多接触异国文化的契机。
我认识的一个留学生,在伯明翰大学读社会学。她一直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错,但真正进入课堂后才发现,很多专业术语和课堂互动方式完全不一样。有一次她试图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被老师打断,说:“你是不是不太习惯用英语思考?”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虽然能看懂课本,但在实际交流中还是不够自如。
语言障碍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会影响课外活动。比如在一些社团活动中,如果大家都是中国人,那你可能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的社交圈。我有一个朋友,他在爱丁堡大学加入了学校的戏剧社,本来以为可以接触到更多本地学生,结果发现大部分成员也是中国留学生。他说:“其实我也想跟当地人交朋友,但每次活动结束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回到宿舍聊天。”
其实很多中国学生并不是不想融入,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有时候他们会担心自己英语不好,或者害怕被误解,所以宁愿待在熟悉的环境中。但这样的做法反而会让自己的留学体验变得单一。我曾经在剑桥大学听过一个讲座,主讲人提到:“真正的留学不仅仅是去一个国家读书,而是让自己成为那个国家的一部分。”这句话让我深思。
想要打破这种“中国课堂”的局面,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你可以主动找机会和本地学生交流,哪怕只是在食堂一起吃饭,或者参加校园活动。我之前在格拉斯哥大学时,加入了一个国际学生交流小组,每周都会组织一次语言交换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我和几个英国同学成了朋友,也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外,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交活动也很重要。比如一些大学会举办国际文化节、语言角、咖啡会等,这些都是结识新朋友的好机会。我有个朋友在谢菲尔德大学,就是通过一次语言角活动,认识了一群英国学生,后来一起做了一个研究项目,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还收获了宝贵的友谊。
如果你真的想让留学生活更丰富多彩,不妨试试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与其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更快适应”上,不如问问自己:“我能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什么?”当你不再只关注语言是否流利,而是愿意尝试用英语表达、理解别人的观点,你会发现,留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拓展视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