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揭秘:香港工作真的要996吗?

puppy

文章《留学生揭秘:香港工作真的要996吗?》通过采访多位在港工作的留学生,真实还原了香港职场的实际情况。虽然部分行业存在高强度工作模式,但并非所有岗位都实行“996”。文章指出,香港的职场文化更注重效率与平衡,许多公司也鼓励员工合理安排时间。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分享个人经历,帮助留学生了解真实工作环境,避免被误解或焦虑影响判断,鼓励大家理性看待职场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盘点 步骤 注意点
香港职场文化 了解行业特点 避免盲目焦虑
工作强度 对比不同公司 关注实际体验
职业发展 规划未来方向 结合自身需求

我刚从UBC毕业,拿到一份在港工作的offer,兴奋得差点把手机摔了。那段时间我天天看网上各种帖子,说什么“996是常态”“加班到凌晨”“压力大到崩溃”。可当我真正走进办公室,才发现现实和想象差得有点远。 其实很多留学生都跟我一样,对“996”这个词特别敏感。因为我们在国外读书时,早就听说国内互联网公司“996”很普遍,甚至有同学说“打工就是命”,这种说法让很多人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感到焦虑。但香港到底是不是也这样?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NYU的学姐聊天,她已经在港工作两年了。她说:“其实不是所有公司都‘996’,有些公司反而很注重员工休息。”这句话让我有点意外。我之前以为只要是大城市,尤其是金融或科技行业,就一定很卷。结果发现,情况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我采访了几位在港工作的留学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在广告公司做创意,每天早上九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偶尔加个班也只是一两个小时;有的在投行做分析师,确实经常熬夜,但公司会提供交通补贴和住宿福利。这些真实案例让我意识到,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香港工作都是996”。 还有一位在港读硕士的同学,她实习的时候遇到过一个项目组,团队里有好几个人都是外地来的,大家都很拼。他们经常加班到十点,甚至更晚。但她说:“虽然累,但大家心里都有目标,知道为什么努力。”这让我明白,工作强度有时候不是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也有不少同学反映,一些创业公司或者小型企业可能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但相对自由,也不太强制加班。比如有个来自澳洲的同学,在一家初创科技公司工作,他说:“老板比较开明,只要任务完成就行,不用打卡。”这样的工作模式更适合喜欢灵活安排时间的人。 当然,也有一些行业确实需要高强度工作。比如银行、证券、咨询这类传统行业,加班是常态。一位在汇丰工作的同学告诉我,他们部门每周至少有一天要加班到晚上八点以后,有时候还要处理紧急客户问题。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情况,关键还是看具体岗位和公司文化。 我在港工作一段时间后,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我会提前完成任务,尽量不在下班后处理工作,也会利用午休时间放松一下。我发现,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也不会被加班压垮。 很多留学生刚来香港时,容易被网上的信息影响,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非常紧张。但事实是,大多数公司都在尽力平衡工作与生活。比如一些跨国公司,他们会提供弹性工作制,或者鼓励员工使用带薪假期。这些政策背后,其实是对员工健康的重视。 我认识的一个同学,她在一家国际物流公司工作,平时作息非常规律,周末几乎不会加班。她说:“公司很看重员工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的付出。”这种理念让我开始思考,也许我们不应该只盯着“996”这个词,而是要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节奏。 说实话,刚来香港时我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变成“社畜”。但后来发现,只要心态调整好,工作其实可以很轻松。比如我会利用午休时间去附近公园走走,或者约朋友喝杯咖啡,这些小细节真的能缓解压力。 现在回头看,那些关于“996”的传言并没有完全错,但也并不全面。每个行业、每家公司、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重要的是你要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别被别人的经历吓到,也不要轻易下结论。 如果你也在考虑来港工作,不妨多看看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不要听风就是雨。你可以找已经在港工作的前辈聊聊,听听他们的亲身经历。这样你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 最后想说的是,找工作就像选学校一样,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与其焦虑于“996”是否存在,不如先问问自己:我想怎么过每一天?答案或许就在你心中。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515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