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英国留学生打工常见类型 | 申请工作签证、寻找兼职岗位 | 遵守每周20小时限制,避免影响学业 |
不同专业学生的打工情况 | 与导师沟通、参加校园招聘会 | 保持良好成绩,确保毕业资格 |
打工对语言能力的提升 | 与当地人交流、参与团队项目 | 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时间 |
我有个朋友叫李明,在伦敦大学学院(UCL)读计算机科学。他刚来英国时,生活费紧张得连饭都吃不起。后来他在学校附近的咖啡馆找了份兼职,每天放学后去工作两小时。几个月后,他不仅攒够了生活费,还学会了和客户打交道,英语口语也变得流利多了。他告诉我:“打工让我更了解英国社会,也让我更有责任感。” 但也有同学因为打工太多,耽误了课程。比如在帝国理工学院(IC)读工程学的小王,为了多赚点钱,每天工作超过20小时,结果考试挂科,差点被劝退。他后来才明白,打工虽然能缓解经济压力,但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影响学业。 英国政府规定,国际学生每学期最多可以打工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这为留学生提供了灵活的选择,但也需要自己规划好时间。像曼彻斯特大学(UoM)的学生,很多人会利用暑假做全职工作,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能赚不少钱。 对于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打工机会更多。比如在伦敦商学院(LBS)就读的刘婷,她通过学校的实习项目,找到了一份金融公司的兼职工作。这份经历让她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投行。她说:“打工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积累人脉和经验。” 不过,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打工。像医学专业的学生,课程压力大,实验和实习安排多,如果再打工,很容易疲惫。比如在爱丁堡大学(UEA)读医的学生小陈,他的导师就建议他不要打工,专注学习。他说:“医生这个行业要求极高,我不能冒险。” 语言能力是很多留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打工可以帮助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和当地人交流的时候。比如在诺丁汉大学(UNNC)读书的林雪,她在图书馆当助理,每天要和不同国家的学生打交道,她的英语进步特别快。她说:“打工让我更快适应了英国的生活节奏。” 但是,如果打工时间太长,可能会影响学习效率。比如在伯明翰大学(UoB)读法律的小张,他因为兼职太多,经常熬夜工作,导致白天上课没精神,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后来调整了计划,把打工时间控制在20小时内,学习成绩才慢慢回升。 有些留学生觉得打工是为了锻炼自己,而不是单纯为了赚钱。比如在布里斯托大学(UoB)读设计的学生小杨,她一边打工一边做自己的设计项目,最终在毕业时拿到了一份不错的offer。她说:“打工让我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和资源。” 还有些人因为打工而交到了好朋友。比如在谢菲尔德大学(UoS)读书的周浩,他在酒吧打工时认识了一群本地朋友,他们一起参加活动、旅游,让他很快融入了当地文化。他说:“打工让我不只是一个游客,而是真正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其实,打工和学习并不冲突,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比如在格拉斯哥大学(UoG)读心理学的小李,她每天只打4小时工,剩下的时间用来复习和做研究。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她说:“只要安排得好,打工和学习完全可以兼顾。” 有时候,打工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持。比如在卡迪夫大学(UoC)读教育学的小赵,她家境一般,打工不仅帮她减轻了经济压力,也让她更有动力去学习。她说:“打工让我知道,努力是有回报的。”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同学需要打工,有的则可以专注学习。但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优先级。比如在利兹大学(UoL)读艺术的学生小吴,她选择了不打工,把时间全部投入到创作中,最终在毕业展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她说:“对我来说,学习比打工更重要。” 打工和学习就像天平的两端,需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兼顾,那就试试看;如果你觉得压力太大,也可以先专注于学习。重要的是,不要让打工变成负担,而是让它成为你成长的一部分。 我希望每个留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无论是打工还是学习,只要用心去做,都会有收获。记住,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