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1. 选对目标导师 | 研究方向匹配,确认导师是否招新 |
2. 精准定制邮件内容 | 突出共鸣、简洁明了,避免模板信 |
3. 展示实力和潜力 | 附上GPA(平均绩点)、TOEFL(托福成绩)等证明 |
4. 及时跟进沟通 | 耐心等待回复,适时发邮件提醒 |
5. 利用校友和现有学生资源 | 争取内推,了解导师真实需求 |
记得我刚开始申请UBC(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时候,一头雾水,发了几十封邮件没一个回复。后来一个学长告诉我,套磁不是随便发邮件那么简单,是要真诚、有策略地让导师感受到你的诚意和实力。结果,他帮我改了邮件,指点我怎么找对导师和写邮件,最后我拿到了导师的肯定,顺利拿到offer。这事儿让我特别明白,套磁这步真不能马虎,毕竟博士申请不像本科,导师一句话就能决定你能不能进门。
选对目标导师,别盲目撒网
套磁之前,先别急着写邮件,得花时间研究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背景。比如我申请NYU(纽约大学)时,发现我的研究兴趣偏向机器学习,但系里有的教授主要做理论数学。虽然都在同一个院里,但研究方向完全不对口,套磁自然难有回应。
你可以去导师的主页看他们最新的论文,关注他们在做什么项目,还能看看他们最近有没有招博的迹象。很多导师会在个人网页或者实验室公告里写“招收博士生”或者“开放项目”。如果没有明显的招新信息,别盲目打扰,免得白白浪费时间。
邮件内容要量身定做,千万别套模板
我一个朋友申请多伦多大学时,起初用网上找的模板信,发出去了几十封,回信率几乎为零。后来她换了策略,针对每个导师写专门的邮件。比如在给一位做环境科学的教授写信时,她提到自己参与过某个相关项目,表达了对教授近期发表论文的理解和兴趣。结果这封信得到了积极回复。
导师每天收到的邮件多得数不过来,如果你的信看起来像群发的“千篇一律”,很容易被直接拉黑。邮件最好简短,突出你和导师工作之间的联系,展现你对导师研究的了解和兴趣。
用成绩和经历证明自己,GPA和TOEFL不能忽视
导师很看重学生的学术能力,我记得有个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学弟,GPA(平均绩点,反映你大学成绩的数字)和TOEFL(托福考试,衡量英语水平的考试)成绩都很漂亮。邮件里他特意提到自己的GPA是3.8/4.0,托福拿到了110分,给导师留下了很专业的印象。
除了成绩,最好附上你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或者实习经历。比如我申请芝加哥大学时,在邮件里简单介绍了自己参加的一个机器视觉项目,还附上了项目链接和一篇会议论文的摘要。这样一来,导师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你的实力。
别怕没回复,学会礼貌跟进
其实给导师发完邮件后,不是没回复就完了。很多导师特别忙,邮件堆积如山,没看到你的信也很正常。我曾经给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发套磁邮件,等了两周没消息,心里有点慌。
后来我礼貌地发了封“打扰一下”的跟进邮件,简单说自己很期待他的回复。结果没几天就收到回信,约了视频聊一聊。跟进不能频繁骚扰,隔个一周左右,语气诚恳礼貌,导师通常都会给回应的。
利用校友和在读学生,争取“内推”机会
申请时如果能找到已经跟目标导师合作过的学长学姐或者校友,套磁会轻松很多。我用过的一个方法是在LinkedIn或者留学生论坛上搜目标导师的学生,主动联系他们了解导师的喜好和招新情况。
有位申请剑桥大学的朋友告诉我,他通过一位校友介绍,得到了导师的正面推荐。这样导师对他的印象比起陌生邮件要好很多,竞争力也随之提升。
所以,别光盯着导师邮箱,朋友圈和校友资源往往是打开套磁大门的钥匙。
说实话,套磁就是“展示自己+贴近导师”的艺术
其实套磁这事儿很简单,就是让导师认识你,感觉你是合适的人选。别想着发几十封一样的邮件,也别被没回复就泄气。学会选导师、写有针对性的邮件、展示自己的实力、耐心跟进,还有利用好身边的人脉,这几个招数真的管用。
就像我宿舍那位学长说的:“套磁不是一次性拿offer的魔法,但它是打开对话的第一步,能让你从千军万马里脱颖而出。”要是连第一步都没走好,后面再努力也会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