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注意点 |
---|---|
认清思乡情绪 | 接受自己想家的感觉,别压抑 |
打电话和家人视频 | 定时联系,但别太频繁影响生活 |
参加学校活动交朋友 | 主动融入,多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 运动和饮食好,情绪才能稳定 |
尝试新爱好分散注意力 | 找点让自己开心的事儿,别老想家 |
还记得刚到加拿大温哥华的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时候,那种突然想家的感觉吗?我那会儿晚上躺在宿舍床上,手机屏幕亮着家里妈妈发的微信,突然眼泪就掉下来了。身边同学都忙着准备GPA(平均成绩点数,关系到成绩好坏)和TOEFL(英语水平考试)考试,我却被这种想家情绪卡住了,啥也干不下去。其实,想家是很正常的,留学生活不容易,我们都经历过。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留学生想家了咋办,怎么轻松缓解那股浓浓的思乡情绪。
接受想家的感觉,别逼自己硬撑
我认识一个在纽约大学(NYU)念书的学姐,她说刚到美国那阵,特别想念国内的一切,饭菜味道、老朋友还有爸妈的唠叨。她告诉我,最重要的是别把想家当成负担。她每天都会留几分钟,允许自己想一想家,哭一哭,发发微信给朋友聊聊天。她说:“你越是抗拒,越难受。”这很像国内心理医生说的情绪接纳法,就是认清自己的感受,别硬往肚子里憋。大家别忘了,想家是对家的一种情感,是留学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承认它,情绪才不会越积越深。
常联系家人,但别让它绑架你生活
我朋友小李在澳洲悉尼大学读书,他刚开始的时候天天给家里打电话,半小时一通,家里人也特别关心他。结果有几回他考试周,特别忙,打电话成了负担,心里还莫名感到内疚。后来,他调整为每周固定给家里视频一次,时间不长,聊聊生活、家里的事儿还能缓解想家。他告诉我,视频联系能让你感觉家就在不远处,但不要频繁到自己生活全被电话占满。大家可以约定好时间,固定联系,既安心又不会耽误学习。
参加校园活动,找朋友聊聊天
我在UBC时,加入了学校的国际学生俱乐部,平时大家会一起组织郊游、看电影,还会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记得那次感到特别孤单的时候,老师介绍我认识几个新朋友,大家一起去图书馆复习,累了就聊聊家乡的趣事。慢慢地,朋友多了,心里不那么空了。还有一个朋友在英属哥伦比亚理工大学(BCIT)说,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特别有用,找专业人士聊聊,能帮你理清思绪。这些活动和资源就是给我们搭桥,让你离家的距离没那么远。
坚持锻炼身体,给自己“减压阀”
有位在伦敦大学学院(UCL)读硕士的朋友告诉我,刚开始想家的时候,跑步成了她最好的“解药”。她每天都会去校园附近的公园跑个五公里,呼吸新鲜空气,顺便听听音乐。她说,运动让她感觉自己掌控了生活,思乡的心情反而没那么重。运动还能让身体分泌多巴胺,这个“快乐激素”能帮我们调节情绪。大家如果觉得思乡情绪一来就憋不住,不妨试试简单的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打球或者瑜伽,效果杠杠的。
尝试新爱好,给生活加点新鲜感
我有个同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学习,每次想家就会去学做当地菜,或者参加学校的摄影社团。她说,学新东西让她的注意力不老盯着家里的DNA味道或者老爸的碎碎念,生活变得更丰富。其实换个角度想,这也是一种成长。比如你可以试试画画、做手工,或者学点乐器,甚至是参加志愿者活动。每当你沉浸在这些新鲜的事情里,心里就有了寄托,想家的情绪也没那么强烈了。
给自己设定小目标,生活更有方向感
我认识一个在多伦多大学(UofT)读工程的学弟,他觉得自己刚开始特别想家,但后来给自己定了几个小目标:每天完成一定量的GPA(平均成绩点数,越高代表学习成绩越好),每个月读完一本英语小说,还有周末参加一次社团活动。他说这样一来,生活变得有节奏,思乡情绪自然没那么占主导。其实不管你在哪个国家,留学生活忙碌又充满挑战,给自己点目标,让心思有落脚处,也是缓解孤独感的好办法。
别忘了给自己时间,思乡情绪会变淡
刚开始想家是最强烈的,尤其是刚入学的头几个月。我旁边室友是韩国来的,她说:“其实时间会帮你冲淡这种感觉,慢慢你会发现,这个地方也有让你喜欢的东西。”我也深有体会,刚到UBC时每天数着能多久回国,后来跟同学来一次周末爬山,和室友一起做饭,慢慢不再老盯着回国的时间。大家别急,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思乡情绪自然会慢慢缓和,也会更懂得享受眼前的生活。
最后说点大白话,别把想家当敌人
其实想家就是证明你还在乎家里,你不是冷血机器人。留学生活不是逃避,而是成长的过程。想家没啥丢人的,大家都有过。你得学会和它和平共处,像老朋友一样,不是天天黏着不放,而是有时候想想,哭哭,调整调整,再继续前进。给自己找点乐子,别老憋着,生活才不会那么难。想家了,做点能让自己开心的事,给自己一点温暖,咱们都在异国他乡,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