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骤 | 注意点 |
|---|---|
| 准备材料 | 确保GPA、TOEFL成绩符合要求,提前查好学校具体标准。 |
| 研究项目 | 了解课程设置、教授背景和校友情况,面试时能体现你对项目的兴趣。 |
| 模拟练习 | 找朋友或导师模拟面试,熟悉流程和常见问题。 |
| 着装与礼仪 | 穿得正式一点,保持礼貌,别紧张到忘词。 |
| 提问环节 | 提前准备几个问题,展示你对学校的深入思考。 |
嘿,你试过熬夜改个人陈述没?那感觉太酸爽了!我就是那个在凌晨三点盯着屏幕,一边喝咖啡一边自言自语“这句能不能再顺点”的人。后来才知道,其实面试才是真正的战场,不是说你写得好就能进梦校,还得靠一场面对面的对话。
记得我之前有个朋友,申请的是NYU的金融硕士,结果面试时被问到“你怎么看待金融科技的发展?”他直接懵了,因为平时只看课本,根本没关注行业动态。最后虽然拿到了offer,但他说:“要是早知道要准备这些,我肯定不会这么被动。”
所以啊,留学生最怕的就是“准备不足”。尤其是金融硕士这类竞争激烈的项目,光是简历和成绩还不够,面试才是决定你能否被录取的关键一步。
先说说什么是GPA吧。GPA就是你的平均绩点,一般用4.0制,比如3.7就是中上水平。很多学校会要求GPA不低于3.0,有些甚至更高。如果你的成绩不太理想,别急,可以在个人陈述里解释清楚,说明你后来怎么努力提升的。
还有TOEFL,这个就是英语考试,用来证明你的语言能力。大多数学校要求至少90分,有的可能需要100分以上。别以为过了就行,面试的时候人家可是会听你说话的,发音、语法、逻辑都要过关。
举个例子,我一个同学申请的是UBC的金融硕士,他的TOEFL考了102分,但面试时还是被问到了一些专业术语,比如“portfolio management”和“risk assessment”。他当时就有点卡壳,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对金融领域的词汇掌握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前做功课。
说到做功课,真的很重要。比如你申请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金融硕士,那你得去官网看看他们的课程设置、教授的研究方向,还有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这样在面试时,你才能说出“我对你们的课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XX课”,而不是一句“我挺喜欢贵校的”。
有一次我跟一个学长聊天,他说他在面试前看了NUS的课程表,还联系了该校的校友,结果面试官问他:“你是怎么了解到我们课程的?”他就回答:“我看了官网,还和一位学长聊过。”那一刻,面试官明显对他更有好感了。
模拟面试也是关键。我以前面试前都会请朋友帮忙模拟,或者录下自己的回答,然后回放检查有没有口误、语速太快、逻辑不清的问题。有次我模拟了一次,发现自己一紧张就结巴,后来练了几天,面试时就顺畅多了。
记得我一个室友,面试前连着模拟了五次,每次都在不同的场景下练习。比如第一次是坐在沙发上,第二次是站在镜子前,第三次是和朋友面对面。结果他面试时表现特别自然,连面试官都说:“你看起来很自信。”
穿着也很重要。虽然不是必须,但穿得正式一点总没错。比如你穿T恤牛仔裤去面试,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不重视这次机会。我有个朋友就是穿着休闲装去的,结果面试官问他:“你是不是还没准备好?”他赶紧换了个衬衫,才缓过神来。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面试前整理一份“问题清单”。比如你可以准备三个关于课程的问题,两个关于职业发展的,一个关于校园生活。这样不仅显得你有准备,还能让面试官觉得你真的想来这里学习。
比如我之前准备面试时,就写了几个问题,比如:“贵校的金融硕士项目有哪些特色课程?”、“毕业后学生通常去哪些公司就业?”、“有没有实习机会?”这些问题都让我在面试中得到了不少加分。
其实,面试最重要的不是答案有多完美,而是你能展现出你对这个项目的热情和理解。比如你说:“我对你们的量化金融课程特别感兴趣,因为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算法交易。”这种话比“我觉得这个项目不错”要有说服力得多。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面试很难,其实只要多准备几次,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就像我之前一样,第一次面试紧张得手心冒汗,第二次就慢慢放松下来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反而成了我留学路上最宝贵的回忆。
所以,不管你现在是准备面试还是刚结束,记住一句话:别怕失败,只要你认真准备,总会有所收获。说不定哪天,你会笑着对别人说:“当初我为了面试熬了多少夜,现在想想真值得。”
别忘了,面试不只是为了拿到offer,更是你了解未来学习环境的机会。如果你能在这场对话中找到共鸣,那就说明你真的适合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