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骤 | 注意点 |
|---|---|
| 了解港大课程结构 | 不要只看课程名称,多查课程大纲和教授背景 |
| 合理安排时间 | 别让学术压力压垮生活节奏 |
| 参与校园活动 | 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圈,别孤军奋战 |
| 保持身心健康 | 学习再忙,也要记得吃饭和睡觉 |
| 利用资源提升自己 | 图书馆、讲座、导师都是你的帮手 |
在港大,我找到了繁华与学术的平衡点
还记得刚到香港大学那会儿,每天早上七点就起床去图书馆,晚上十点才回宿舍。那时候脑子里全是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绩点)和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托福考试)。好像只要成绩好,一切就都解决了。
但后来我发现,光拼分数没用,生活也得顾上。有一次,我熬夜改个人陈述,结果第二天上课直接昏倒在教室门口。那感觉真不是滋味,整个人像被抽空了一样。
现在回想起来,我特别感谢那段日子,因为正是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我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港大真的挺热闹的。校内有各种社团、讲座、展览,还有好多国际学生。有时候我走在路上,看到一群人在讨论论文,或者听到有人用不同的语言聊天,就觉得这里真的很特别。
不过,我也知道,很多同学一开始都会觉得压力很大。尤其是那些来自其他学校的留学生,比如从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或者NYU(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过来的,他们可能更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我在港大的第一年,就是一边适应环境,一边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表现。那时候经常问自己:“我到底该不该参加那么多活动?”“如果我不去,是不是会落后?”其实,答案是:不用。
港大的课程设计其实很灵活,有很多选修课可以自由选择。我曾经选过一门关于城市发展的课,虽然跟我的专业不太相关,但让我对香港这个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经历,比单纯拿高分更有意义。
当然,我不是说不要重视成绩。GPA确实重要,特别是在申请实习或继续深造的时候。但我发现,只要合理规划时间,就能兼顾学业和生活。
比如说,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每周至少留出两天时间,完全不碰作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可能是去逛逛博物馆,或者约朋友喝杯咖啡。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能让自己更有动力。
港大的图书馆真的超级棒,不只是学习的地方,也是放松的好去处。有时候我会坐在窗边,看看外面的风景,听听音乐,感觉自己像是在另一个世界。
除了学习,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兴趣。比如我喜欢摄影,就在学校里拍了不少照片。后来还被一个本地杂志邀请投稿,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其实,港大的氛围就是这样,既鼓励你努力,又给你空间去探索。只要你愿意花点心思去平衡,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留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生活。港大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繁忙的课业之外,也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如果你也在考虑来港大读书,或者已经在港大,想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妨试试看。别太紧张,也不要怕犯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关键是要找到那个让自己舒服的状态。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别把生活当成考试,它更像是一场旅行。走慢一点,欣赏沿途的风景,你会发现,原来最珍贵的东西,从来不是分数,而是那些让你感到温暖和充实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