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骤 | 注意点 |
|---|---|
| 准备材料 | GPA、TOEFL/IELTS成绩要达标,别临时抱佛脚。 |
| 选校策略 | 结合自身背景和兴趣,别只看排名。 |
| 申请文书 | 真实表达自己,别套模板。 |
| 面试准备 | 提前练习常见问题,保持自信。 |
| 录取后跟进 | 及时回复学校,确认入学细节。 |
嘿,你试过熬夜改个人陈述没?那感觉太酸爽了!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宿舍里对着电脑发呆,脑子里全是“到底该选哪个专业”、“GPA够不够高”、“TOEFL能不能考到90分”。那时候每天晚上都睡不着,想着万一申请失败怎么办。结果呢?我竟然真的拿到了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录取通知书,而且QS排名还冲到了19!现在想想,那段日子真是又苦又甜。
其实很多留学生都经历过这种焦虑。尤其是像我这样,从国内本科毕业,想出国深造的人,真的需要一步步走稳。有时候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所以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选校的时候,别光看排名,得看适合自己的
很多人一看到QS排名前20的学校就眼馋,但其实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地理位置、就业机会都不一样。比如我之前也考虑过UBC(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听说它在计算机方面挺强的,但后来发现课程偏理论,而我想的是以后能直接进大厂工作,所以最后还是选了UNSW。
还有NYU(纽约大学)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学校,但它的学费真的很贵,而且申请竞争激烈。如果你预算有限,或者没有特别强的语言成绩,可能真的不太适合。所以选校不能只看名气,得结合自己的情况来。
GPA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我之前GPA不算特别高,只有3.3左右,但我在实习和项目经验上花了不少心思。比如我做过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小组项目,最后还发表了论文。这些经历让我在申请时更有竞争力。
很多同学都会问:“GPA不够会不会影响录取?”其实只要你的其他部分足够突出,比如有相关实习、研究经历,或者有奖项,学校也会考虑。不过千万别忽视GPA,它至少是一个门槛,达不到的话,再好的文书也没用。
语言考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我记得第一次考TOEFL的时候,只考了85分,离UNSW的要求差一点点。后来我报了一个口语班,每天练习半小时,一个月后又去考,终于拿到了92分。这个过程真的很累,但回头看,确实值得。
很多人觉得语言成绩是硬指标,其实不然。有些学校会根据你的英语水平安排不同的课程,比如先上语言课,再进入正课。所以即使分数不够,也不代表你不能去留学。关键是要有提升的决心。
文书不是写出来的,是经历出来的
我写个人陈述的时候,真的差点崩溃。因为一开始我写的都是“我喜欢学习”、“希望为社会做贡献”之类的空话。后来老师告诉我:“你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你的能力和热情。”
于是我就把之前做的那个AI项目详细写进去,讲我怎么解决技术难题,怎么和团队合作,最后成果如何。这篇文书最终成了我的“救命稻草”,也让招生官看到了我的潜力。
面试不是考试,是交流
UNSW的面试是视频形式的,大概20分钟。我当时紧张得手心冒汗,怕说错话。但后来发现,面试官其实更在意你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而不是你有没有背好答案。
我建议大家提前准备几个常见问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但别死记硬背,要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记住,他们不是在考你,是在了解你。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别急着放松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但接下来的事情更关键——确认入学、准备签证、安排住宿、找房子……这些事情如果不提前做,可能会耽误开学。
我之前就认识一个同学,拿到offer后一直拖着不去确认,结果学校以为他放弃了,就把名额给了别人。所以一旦收到录取,一定要第一时间处理后续事项,别掉以轻心。
留学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很多人觉得留学就是一种身份象征,好像去了名校就能一夜之间变厉害。但其实,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去了哪所学校,而是你在里面学到了什么,有没有成长。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虽然没进QS前20,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得很好。有的进了创业公司,有的在本地找了不错的工作。所以别把排名看得太重,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说实话,我现在回想起那段申请的日子,真的很感慨。那些熬过的夜、写过的文、练过的口语,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现在的我。希望你们也能坚持下去,别怕困难,别怕失败,一步一步走下去,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